前言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不到半年,美国经济已遭重创,民调支持率创历史新低。他被迫放低姿态,急于与中方谈判,多名官员接连表态希望缓和关系。
赖清德态度出现一百八十度转变,从"台独"激进言论变为"和平无价"。"台湾驻美代表"俞大㵢同日表示"台湾会自己灭火",明显淡化对美期待。
美国为何突然调头?赖清德为何改变论调?
作者-凯
算盘打错的特朗普
特朗普今年初对华大棒挥舞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从2月加征10%关税开始,一路狂飙至4月的104%,甚至扬言要冲到145%。这位自诩谈判高手的总统,原本以为能像驯服野马一样轻松压服中国,逼迫对方就范。
结果这场关税战却像是一把双刃剑,割伤的却是美国自己的咽喉。美债危机如同一只饥饿的猛兽,日夜啃食着美国经济的根基。仅年利息就超过1.1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天就要烧掉30亿美元。眼看6月份将有6万亿美债到期,美国财政部官员们的额头冒汗的样子,宛如看到了催债上门的黑衣人。
通货膨胀更是像失控的热气球,将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推向高空。耶鲁大学的研究显示,物价已攀升了3%,每个家庭平均损失购买力4900美元,这相当于普通美国家庭两个月的房租钱。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美国民众的钱包瘦身速度,比最严苛的节食计划还要猛烈。
在这三重打击下,美国经济这艘大船出现了明显的倾斜。股市、债市和汇市同时遭殃,形成了投资者最恐惧的"三杀"困局。美联储理事沃勒的警告也不再是耸人听闻,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新一轮裁员潮即将到来,近200万人的工作岌岌可危。
这场经济的惨状直接反映在了特朗普的支持率上。执政百日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创下了近八十年来历任总统的最低纪录,这对一个极度看重民意的总统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特朗普和财政部长贝森特不得不放低姿态,前者甚至罕见地承认对华关税"过高"。
面对国内经济危机,特朗普不得不调整策略,从咄咄逼人的强硬态度转向寻求谈判。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华态度上,也延伸到了对台政策。当美国自身难保时,打"台湾牌"的成本突然变得难以承受,特朗普政府内部的务实派开始发出不同声音,主张与中方缓和关系,避免在台海问题上过度冒险。
突然服软的赖清德
就在特朗普对华态度发生转向的同时,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的言论也出现了惊人转变。这位曾公开宣称自己是"务实台独工作者"的政治人物,上任后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甚至抛出所谓"17项策略"对抗大陆,好不威风。
然而4月23日,仿佛被人按下了急刹车一般,赖清德在公开场合突然宣称"和平无价,战争没有赢家"。这种从极端对抗到和平论调的一百八十度转弯,让许多政治观察家都感到措手不及。更令人玩味的是,就在同一天,"台湾驻美代表"俞大㵢也表示"台湾会自己灭火",明显淡化了对美方军事介入的期待。
这种立场漂移的背后,是台湾民众对美国信任度的持续下滑。布鲁金斯学会最新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美国"正面"评价比例大幅下降20.8%,从54.3%降至33.5%。更致命的是,仅有37.5%的台湾受访者认为"美国可能在台海冲突时提供协助",这一数字比拜登执政期间下降了近7%。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一向被视为"亲美阵营"的民进党支持者,对"美国是否为值得信赖的伙伴"的认同率也较去年下降了14%。这种集体觉醒的现象背后,是台湾社会对特朗普政府朝令夕改政策的忧虑,近65%的岛内受访者认为特朗普会使台湾地区"变得更加危险"。
台湾主流媒体如《经济日报》、《中国时报》也直接质疑赖清德配合美方关税要求却仍遭加征32%高关税的自取其辱行为。《中国时报》甚至在社论中直言"特朗普内外交困,脱中入北不可行",指出在赖清德当局仍崇信美国之际,台湾民众已经从特朗普的作为中普遍觉醒。
岛内专家分析认为,赖清德所谓"脱中入北"政策本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大内宣"工具,意在制造美国支持"务实台独"的假象。但事实证明,美国正急于与中国谈判,根本没有心思和余力支持台湾的冒险行为,反而可能牺牲台湾利益换取与中国达成协议。在这种情况下,赖清德不得不收敛"台独"言论,以避免成为美中博弈中的牺牲品。
台湾的尴尬处境
台湾在美国对华战略中的工具属性从未如此明显。回顾历史,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在需要时举起台湾,又在无需时丢弃台湾。2020年特朗普首任期间,曾派卫生部长阿扎、美国国务院次卿克拉奇接连访台,让台湾当局欢欣鼓舞。然而好景不长,转头美国就逼迫台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公开表态"不寻求独立"。
这种忽冷忽热的对待方式,充分暴露了台湾在美国战略中的真实定位——不过是一枚可以随时调整的棋子。特朗普政府权衡东亚地区的战略收益与现实成本后,发现中国崛起势头不可阻挡,而"以台制华"的战略效益正在递减,维持台海和平的代价却在急剧上升。
特朗普团队中的务实派逐渐占据上风,他们认识到中美全面对抗的巨大风险。回顾特朗普首次任期的经验,利用台湾牌获取对华谈判筹码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中效果有限,反而引发中方强力反制,导致美国在台海问题上处于被动。这种得不偿失的局面,促使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任期调整策略,减少在台湾问题上的冒险行为。
与此同时,台湾民众也逐渐认清现实。超过70%的岛内民众表示期盼两岸继续交流,这一调查结果与赖清德的"脱中入北"政策形成鲜明对比。民调还显示,赖清德的支持率首次出现"死亡交叉"态势,即不支持率超过支持率,这无疑是对其政策路线的严重警告。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持续提升,美国对台政策的回旋空间正在缩小。从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国航母耀武扬威,到现在美军指挥官承认"介入台海风险极高",这种态度转变背后是大陆综合国力的跃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在中美力量对比日益倾斜的背景下,台湾当局的处境越发尴尬。一方面,美国的支持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另一方面,两岸经济联系紧密,"脱中"意味着巨大经济损失。赖清德的突然"转向",实际上反映了这种两难困境下的无奈选择,也印证了"倚美谋独"路线的根本不可行性。台湾正逐渐意识到,在大国博弈中做一颗棋子的危险性远大于想象。
主导台海的定海神针
面对国际局势变化,中国始终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统一大业。无论是在关税战还是台海问题上,中国都展现出泰山般的稳重和长江般的坚韧。这种态度背后,是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作为坚强后盾。
高盛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4.0%,而美国仅为0.5%,这意味着中国对美国经济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预测,中国的GDP总量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非但没有削弱中国经济,反而可能加速这一历史性超越的到来。
作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强国,中国对进口商品的依赖远低于美国。同时,中国长期积累的民间储蓄规模远大于美国,使得中国在长期贸易博弈中占据天然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英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不仅拒绝屈从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还积极寻求与中国深化合作,形成对美国的国际包围圈。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断提升反"台独"斗争的决心与信心。解放军东部战区近期多次组织绕台演训,实战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对"台独"势力的强大震慑。与此同时,大陆也推出一系列惠台政策,为台湾同胞提供与大陆居民同等待遇,展现了统一后"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前景。
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也毫不松懈,加强反"台独"交流合作,有效压缩"台独"势力的国际活动空间。一方面,中国通过与世界各国建立和深化外交关系,不断挤压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积极宣介一个中国原则,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这种军事震慑与和平诱导相结合的策略,使大陆在台海问题上牢牢掌握主导权。特朗普急于和中方谈判,赖清德不得不改变论调,都是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的具体体现。随着中美力量对比持续变化,美国打"台湾牌"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两岸统一的历史进程将不断加速。
面对中国的坚定立场和综合实力,美国和台湾当局的战略收缩只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定力和智慧,正在重塑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为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坚实基础。正如古语所言:"大势所趋,人力难违。"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能力,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结语
特朗普服软、赖清德转调,背后推手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这场变局彰显了中国崛起的不可阻挡,改变了台海博弈格局。
台湾问题终归是中国内政,外部势力无法阻挡统一进程。但在这场博弈中,岛内民意却逐渐从亲美迷思中醒来。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和平统一的道路如何走得更稳?台湾民众的真实意愿能否被尊重?
为何赖清德们突喊“不要战争”“自己灭火”?——台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