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硕士生到了应该毕业的时候了,可是这个时候大家的心情和本科时相比一定差距很大。本科生们考虑的是未来可期,马上就要就业工作了,或者是已经拿到了研究生的录取名额,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在研究生阶段,被延毕的风险其实挺大的,但凡遇上一个低情商的导师,随便两句话可能就否定了自己这两三年来的努力。而更让人无奈的是,导师在评价学生论文的时候简直是火力全开。
“写得是苟史吗?”导师低情商评价研究生论文,每个字都很无奈
都说文化人骂人其实才是最厉害的,就像老师跟学生对话的时候,有时压根听不出他们话里有话、笑里藏针。如今技术发达了,导师不用像以前纸质版那个年代在学生的论文上进行批改,可换成电子版后,事情变得更有意思了。
比如有这样一位导师,连续给学生写了两个“删”字,后面又评了一个“晦涩”。所以说如果真的不认同一个学生的论文,那是装都装不出来的。这位老师已经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更有意思的是,连指导教师栏那儿他也有要改动的地方,单从“副教授”给改成“教授”这一处改动,都能让人脑补出这个导师心里是怎样的心情,好不容易晋升为教授了,在学生这儿又仿佛被打回原形,这能开心得起来吗?
情商高不高,真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同样也是一位导师,他给学生的评价就很委婉,采用先礼后兵的方式,先夸一句“你这段写得很好”,但紧接着话锋一转说问题是需要全部删掉,给了学生满满的情绪价值。
但下一秒,他又忍不住了,说道:“让你写的是初稿,不是草稿,这个很难理解吗?”仅凭这一字之差,就能看出这个学生的论文写得有多糟糕,难道是连论文格式都没写对,语言都颠三倒四的,所以才会被称作草稿吗?
不要怪老师言辞太犀利,有些学生得好好想想自身存在的问题
如果觉得这样的打击还不够狠的话,那就来看看历史学教授会如何评价学生的论文吧。可能对于他们而言,每天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常事,而且过去的历史当中也有很多野史内容。
但在评价自己学生的论文时,这位教授竟然用了“第一次看”这四个字,原因是学生写的连“眼屎”都不如,简直就是“苟史”。如果老师经常批评学生,让学生去反省问题,或许说明老师的做法不太恰当。
但确实现在有部分学生首先就出在自身这一环节上,给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那就是在写论文之前没有和老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大家把论文当成了按部就班去完成的任务,我们都知道高校的论文有开题报告以及后续的种种流程。
每一关有些学生只是做了准备,却和自己实际的指导老师几乎没什么沟通。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就直接呈现给了老师,老师连给你修改的机会都没有,那也只能在学生写得很糟糕的论文上发泄一下了。
每个人都会有小情绪的,尤其是老师这个职业,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压力,也容易让他们产生牢骚。并且学生们确实应该感到庆幸,至少有些老师还愿意用开玩笑的语气帮学生修改论文,这就说明他们并没有真的动气。
要是老师真的大动干戈起来,那后果也不是普通学生能够轻松承受得住的。所以做人还是要留有余地,给老师一些希望和空间。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