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声不响之间,特朗普又变卦了,他在密歇根宣布对部分汽车制造商的关税减免措施。但大家不要高兴太早,特朗普宣布的是减免,而不是免除,对于中国制造的整车、零部件的关税依然存在。
关于具体的调整,特朗普的减免政策是针对原定于5月3日生效的汽车零部件25关税,允许美国车企和销售商申请关税优惠,大概是15%,也就是说按照25%的15%,约为整车价值的3.75%。2年后将其降低到10%,也就是整车价值10%。优惠是有的,但只是聊胜于无。
特朗普签署的汽车关税调整行政令,本质上是美国汽车利益集团集体反抗的产物。美国六大汽车行业组织联名警告称,25%的关税将导致每辆汽车成本增加5000-10000美元,直接威胁到全行业230万就业岗位。福特、通用等本土车企已暂停股票回购计划,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被迫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更严峻的是,加拿大、墨西哥等贸易伙伴的反击已形成合围之势——加拿大宣布对美128亿美元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墨西哥则暂停《美墨加协定》框架下的汽车零部件零关税政策。
关税政策实施不到30天,美国汽车市场已现"三重危机":二手车价格上涨23%冲击中低收入群体,汽车经销商库存周转周期延长至98天,中西部"铁锈带"汽车工人时薪实际购买力下降5.7%。这对依赖蓝领选民支持的特朗普构成直接威胁,特别是在密歇根、俄亥俄等关键摇摆州,汽车产业工人占比达11.3%。调整政策既可缓解物价压力,又能通过"本土生产退税"机制吸引制造业回流,特朗普这招可谓是缓兵之计。
截至4月30日,特朗普第二任期已签署139项行政令,远超往届总统同期水平。但激进的汽车关税导致其支持率下滑4.2个百分点。此次政策调整通过"追溯退税"和"分阶段减免"设计,既保全"关税勇士"人设,又营造"倾听民意"形象。
特朗普团队的关税政策始终困于"三重矛盾":重构产业链需要5-7年周期与选举政治短期诉求的矛盾;3.75%的退税激励与25%关税压力的政策效力对冲;"美国制造"口号与本土供应链残缺的现实差距,特别是关键半导体器件60%依赖进口。这种矛盾性决定政策必然处于动态调整中,如同2024年钢铝关税反反复复的风波。
汽车关税调整远非政策终点。三大势力仍在持续施压:跨国车企要求扩大免税零部件清单,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敦促提高本土化比例至90%,军工复合体则试图将关税收入引向国防工业。但这里有一个特例,特斯拉的独特地位使其成为关键变量,其本土化率已达85%,可能借机游说针对电动车供应链的特殊豁免。利益集团的拉锯战将推动政策持续微调。
为了应对美国的施压,欧盟已启动"紧急保障措施"预案,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5%附加关税作为对美政策的对冲。这种"关税多米诺效应"迫使美国不得不保持政策弹性。预计2025年三季度前,美国针对特定国家如德国或产品类别如新能源车的差异化税率可能出台。
马斯克或许成为,关税战最大受益者:其旗下特斯拉德州超级工厂年产250万辆的产能完全覆盖北美需求,3.75%的退税政策可额外获取9.3亿美元年度补贴。更关键的是,中国生产的车载芯片、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被排除在关税减免外,这变相削弱了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供应链优势。马斯克借机提出在得州建设全球最大机器人生产线,试图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技术壁垒。
对于中国而言,对美整车出口仅占总量0.4%,但通过墨西哥转口的86万辆汽车面临新政挤压。更严峻的是,美国将中国零部件排除在关税减免外,导致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北美订单成本增加19%。这倒逼中国企业加速"近岸布局":比亚迪投资21亿美元建设墨西哥蒙特雷工厂,计划2026年实现50万辆对美出口产能,但在特朗普关税政策下,比亚迪出口北美的计划可能受到影响。
特朗普这样瞎胡闹,本质上是全球化退潮,导致利益再分配的缩影。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需要适应新局势,通过技术出海构建知识产权护城河,借助区域化生产化解贸易壁垒,运用数字供应链提升响应速度。
正如宁德时代在墨西哥布局的AI工厂,其价值不仅在于规避25%的关税,更在于证明:在全球产业链解构与重构的浪潮中,唯有掌握核心技术主动权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