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句流行语,毕业生前三年挣的钱都是在弥补从前的自己。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年轻人用消费填补内心的缺失,90后女孩乔桑也曾是其中一员。
但她的故事,却是从“过度消费”走向了“主动断舍离”。
她的极简生活方式,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分享而席卷网络,甚至在2021火上了央视。
洗发水是自制的,头发是自己理的,朋友提醒她牙膏用完了,没想到她将其剪开又多用了一个月。
如今4年过去了,她还在这样坚持“断舍离”和“不消费”吗?
1、曾经也是剁手狂魔
曾经的乔桑是一个在物质世界中不断追寻的普通女孩。
一个小镇女孩,初到北京读大学时,就被大城市的繁华深深吸引。
为了能挣钱买到想要的东西,乔桑考证当导游、休息日去摆地摊。
别的同学可能还在因为生活费发愁或谈恋爱感到拮据,乔桑摇身一变堪比小富婆。
她的敢想敢做,为她带来的收入虽称不上富可敌国,但至少让她实现了满足自己的物欲。
她毫无顾忌地集齐同一款衣服的所有颜色,拥有根本戴不过来的各种饰品。
步入社会后,乔桑在职场也是个“拼命三娘”。
混到白领阶级后,她肆意地国内外旅游、住五星酒店、打卡美食餐厅。
在工作日忙碌到深夜,又在休息日追逐人生的旷野。
乔桑看着出租屋琳琅满目的名牌,多到放不下东西的柜子,却认为这才是融入城市生活的标志。
2019年,乔桑和恋爱多年的男友感情破裂,此刻她也已经对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感到厌倦。
于是乔桑离开了北京,回到石家庄。
回到家乡后,她付了首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而在从上海搬家回来的过程中,才发现那些曾经让她心动不已的衣服,都只穿过一两次,就被遗忘在衣柜的角落。
还有各种各样的杂物,不仅占用了大量空间,如今整理起来更是让人焦头烂额。
看着这一片混乱,乔桑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丰富了她生活的物质,实际上却成为了一种沉重的累赘。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乔桑决定开启自己的“断舍离”之路,大刀阔斧地清理家中的物品。
原本堆成山的衣服,半送半扔后也只余寥寥几件质量版型都好的。
乔桑就这样带着极简的行李搬进了新家。
这次发生在新生活转折点的断舍离,让乔桑意识到:
真正的自由不是被物质包围,而是学会控制欲望。
这种认知的升级,也为她后来践行“不消费主义”埋下了伏笔。
88㎡的房子里,她只摆放了6件家具:
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条长凳、一盏台灯、一个落地镜,还有一张沙发。
从极繁主义切换到极简风格,乔桑仿佛颜回附体,一箪食一瓢饮,居住陋巷也不改其乐。
2、“不消费”主义不是无欲无求
当我们通过纪录片认识乔桑时,她便是在这样的屋子里读书。
窗边的阳光洒落在她身上,她仿佛已经在这种宁静的生活中过了几辈子。
而她的不消费主义,贯穿在了衣食住行各方面。
很多人对“不消费”主义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种无欲无求、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
但是哪有正常人会这样过日子呢?
乔桑的“不消费”并不是绝对的零消费,而是更加理性地、有节制地消费。
停掉工作之后,她的主业就是做互联网。
乔桑将自己每天的花销和生活总结用视频或图文更新在各账号上。
最初的乔桑也曾走进死胡同,她卸载所有的购物APP,带动小区的人发起以物换物的潮流。
乔桑不再像往常光鲜亮丽地打扮,每天穿着简约的旧衣服。
她的生活也没有什么消耗品,自制洗发水,自己理发,做饭的蔬菜几乎都是菜市场快收摊时去买的。
每一次要花钱,乔桑都要开始焦虑,已经开始害怕为物质买单。
直到有一天她检查出来心肌功能偏弱,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看着输液管里的药水,乔桑突然意识到:
过度压抑消费、害怕为物质买单的心态,本质上仍是被‘金钱观’绑架。
真正的自由,是在“节制”与“自我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于是,乔桑开始在保持原有“不消费”主义的原则下,对自己宽容一些。
比如出门感觉非常累的时候,她开始会花40元打车,不再一味地坚持只乘坐公共交通。
有网友尚在质疑她为何要花掉自己好几天的生活费去打车?
更多人还在疑惑:乔桑有钱却不消费,年纪轻轻连工作也丢弃掉,还在致力教大家也变成吝啬鬼,她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
乔桑的确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她有房有车有存款。
只是在认知上,她已经明白消费主义鼓吹“买买买才能幸福”,本质上是资本制造的焦虑。
她的实践正是对这种主流价值观的反思:
减少无意义消费,不仅能降低资源浪费(如减少衣物生产的碳排放),更能让人们重新思考“幸福的本质”。
这种理念对年轻人摆脱消费主义陷阱真是十分具有积极意义。
3、她诠释了诗与远方
今年已经三十多岁的乔桑,有着不属于同龄人的朝气和从容。
她用每天的生活点滴让全网几十万粉丝懂得: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可以脱离物质束缚,花很少的钱也能活得充实、快乐。
其实一个人的变化,从家庭氛围也能看出因果。
乔桑的家人也都是很恬淡的状态,当她提议开车去远行,家人都会宽容的支持她的决定。
每到达一个新城市,他们就开始寻找短期兼职,一边做零工一边旅行也完全没有任何意见。
乔桑如今也是三十多岁的大姑娘,家人却依旧没有催婚,把她当做小孩子疼爱。
一家人之间融洽的氛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
没有工作的日子,时间成了乔桑最不缺少的东西。
她积极开拓着自己的新生活版图,寻找将自己的爱好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
乔桑的日常,是去二手市场淘书、看书、做瑜伽。
家里的书每年都在增多,每一本都是乔桑在二手市场书架间翻找来的。
仅2021年一年,她就读了160本书。
因为藏书众多,她在粉丝朋友的建议下,先后开了瑜伽青旅和读书青旅。
她亲自给两个旅店当保洁,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让住客不花钱却能彼此启迪、灵魂共鸣。
30块钱一次的瑜伽体验课也让住客舒展身体、身心放松。
虽然拥有全网几十万粉丝,乔桑从不营销自己,也已经三年多没有接广告。
她用真诚和对生活的热爱换得大家的信任,正因如此,青旅常常是客满的状态。
很多人没有乔桑那样和谐宽容的家庭,也没有经历过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打造“物质饱和”的生活。
自然也就对物质仍旧有执着地追求,会喜欢“快递在路上”“家中有囤货”这种充实感和期待。
我们读书时的那篇《送东阳马生序》就学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便可以不被外物所困,不再无尽地对物质追求和攀比。
无论是二手市场淘书时的专注,青旅中与住客的灵魂共鸣,还是家庭中无催婚压力的宽松氛围。
乔桑的生活向我们证明:当物质需求被简化,精神世界的丰富便有了生长的空间。
这场转变不仅重塑了她的生活,更在互联网时代掀起了一阵反思物质与幸福关系的浪潮。
两千多年前的颜回作为孔子首徒,拥有闻一知十的才能,可他并没有邀名逐利,也不愿接受老师同门的馈赠。
于他而言,物质财富已经达到了可以无视的地步,无法代替他追寻大道的乐趣。
如今乔桑的极简生活便是与圣贤的安贫乐道遥相呼应。
他们都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丰盈,而非物质的堆砌。
结语
乔桑的故事不是让所有人都效仿“6 件家具的极简生活”。
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当代人被物质裹挟的生活困境,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幸福的定义。
启示我们:当“内心充盈”取代“物质占有”成为快乐的源泉,生活才能真正摆脱枷锁,走向自由。
也许下一个了解到她的人,看了她的视频和文字,就学会了脱离生活的枷锁,觅得悠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