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馆今天开了吗?没有,但又上热搜了!世博会最离谱主角诞生了
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已经开幕半个月,本该是各国比拼科技与文化实力的大场子,结果变成了“魔性建筑吐槽大会”。
而在这一众奇葩展馆里,印度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稳坐流量C位。
不是因为它的设计有多惊艳,也不是科技互动多么先进,而是——它至今还没开馆。
别笑,真的没开。但就是凭着“不开”这件事,印度馆硬生生从“烂尾边缘”走成了全民追更的梗王馆。
今天印度馆又更新了什么?一块石头也能上节目
前几天,日本关西电视台的节目《旬感LIVEとれたてっ!》再次把镜头对准了印度馆。这档节目已经成了“印度馆专属追更栏目”,观众每天例行催更:“今天有新动静吗?”
这次终于有了点“震撼进展”——展馆外面铺上了几块石头!
就这?对,光是地砖铺上几块,就已经被主持人当作大事播报。
节目里,主持人坂元龙斗一本正经地站在场馆门口播报:“这里原本是光秃秃的地,现在终于开始铺石子了!说明,进度在推进!”
与此同时,更令人“惊喜”的来了——馆外装饰物开始旋转了!
一个装饰像手合十,一个像在打招呼,现在它们居然自己在转圈圈。主持人一脸懵:“所以这是……旋转主题馆吗?”一旁的嘉宾苹果姐直接吐槽:“怕不是在打造旋转木马宇宙。”
印度馆,转出了自己的存在感。
首次“内景曝光”:两根柱子+两个垫子=全场高潮
节目的镜头首次破天荒地拍进了馆内,这可不得了。
主持人激动地边解说边补刀:“大家看!里面已经有装饰了,两根柱子、两个垫子……装修风格嘛,挺……印度的。”
记者还补充:“其实现场看,感觉差不多了,有点像能开的样子。”
观众一听,内心猛地一震:“啊?要开馆了?”
但你以为高潮来了,其实反转才刚开始。
观众:“我不希望它开。”节目嘉宾:“求求别完工!”
本来是期待馆方赶快开门迎客,但节目氛围却突然集体“叛变”。
苹果姐说:“说实话,我真的有点希望它永远别开。”
主持人当场笑疯:“她是真的在许愿它别开了!”
另一位嘉宾也凑上来调侃:“不如等到闭幕式那天再突然开门,来个大反转吧!”
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表面是玩笑,背后却藏着一种奇妙的共识:
印度馆拖得太久,竟然拖出了观众感情。
一个还没开门的展馆,怎么火成了“人气之王”?
每天追进度,成了网友们的新乐趣。
“今天转了吗?”
“铺地砖了吗?”
“门开了几公分?”
有人甚至做了数据分析:从世博会开幕到现在,关于印度馆的讨论,已经超过30万条!
有网友说得特别形象:“它像连载漫画一样,不能一次性更完,要每天更一点点,才有意思。”
最迷人的地方是:大家不是真的等它开门,而是等它更新段子。
节目组比谁都认真:门缝开一指,也得播一整段
印度馆“拖”出了梗,也“拖”出了节目组的创作热情。
记者三天两头蹲点,哪怕只是雕塑多转了半圈,也能拍一个Vlog;地砖铺了两块,嘉宾能聊半期;馆门开一条缝,配乐都能上升级BGM。
苹果姐笑称:“现在每周看它进步一点,都舍不得它开门了。”
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建筑项目,更像是整个世博会的“活体综艺”。
背后的讽刺:你以为它是拖工,其实它是主线剧情
原本,印度馆的“慢节奏”是被嘲笑的。但嘲着嘲着,人们竟然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每天一点”的节奏。
甚至很多游客到了现场后不问别的,先看印度馆今天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那也打卡合照,发朋友圈写上“依然没开,依然搞笑”。
你很难想象,在一个世界级展会上,最火的展馆不是靠科技、文化、体验赢得掌声,而是靠**“未完工”**收割眼球。
为什么印度馆可以一直“佛系”下去?
一部分原因当然是项目延误,但更深层次,是印度人那种骨子里的松弛感。
节目组采访到一对印度夫妇,看到自己国家的展馆还没开,丈夫笑着说:
“是有点遗憾啦,但世博会还会持续6个月嘛,没关系!我们乐观一点,印度人总是这样。”
言语间,没有抱怨,没有尴尬,有的只是两排大白牙和一脸的“没问题”。
有网友评论:“别问印度馆什么时候开,他们自己也不一定知道;问了也没用,他们只会说——‘没问题!’”
不是结尾的结尾:它不开,才是最好的剧情
有人调侃说:如果哪天印度馆真的开门了,反倒没意思了。
因为那一刻,它就不再是“永远差一点”的展馆,而成了一个普通的展馆。
说到底,我们期待的不是它展示什么,而是它还能整出什么新活儿。
世博会再热闹,也没有它每天更新一块砖、一片地板、一个旋转雕塑更有梗。
这或许是全世界第一个靠“拖延”火起来的国家展馆,也可能是世博会史上最有“存在感”的未完成品。
所以,印度馆今天开了吗?
没有。
但它又上热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