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某化妆品品牌最新广告大片里,模特如破碎人偶般俯卧在药片堆中,浴缸中的少女将面孔浸入幽蓝水面。这些本该展现健康美的画面,却让全球网友脊背发凉——这不是什么暗黑艺术展,而是标价数万韩元的维生素C与爽肤水广告。
在首尔明洞的化妆品专柜前,导购小姐仍在热情推荐这些“突破性视觉创意”。可社交平台上的声浪已如潮水般汹涌:“这分明是嗑药过量的犯罪现场”“浴缸里漂浮的难道是尸体?”当品牌方轻飘飘的致歉声明撞上拒绝撤下的争议广告,这场黑色营销的荒诞剧才真正拉开帷幕。
美妆行业对死亡美学的迷恋早有端倪。从YSL曾引发自杀联想的鸦片香水,到某大牌用棺材造型包装口红,品牌们举着“打破禁忌”的旗号,在道德钢丝上疯狂试探。但当目标受众是18-25岁抑郁症高发群体时,这种试探无异于在悬崖边跳探戈。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每10万人中自杀死亡人数超过30例,较全球平均水平高出近三倍,创下近13年来的最高纪录。值得注意的是,20-29岁女性群体的自杀率在过去十年间激增42%,那些散落的药片与苍白的肢体,成为社会脆弱性的残酷注脚。
值得玩味的是,涉事品牌在道歉声明中特别强调“对产品特性考虑不周”。这种技术性认错暴露了更深层的行业病灶:在算法统治的流量战场,美妆产品的“特性”早已异化为话题度与点击率。当设计师将创意简报里的"视觉冲击偷换成“死亡隐喻”,当市场部把“争议营销”包装成“先锋艺术”,每个环节的失守都在证明:有些品牌正在用殡仪馆的审美,给活人化妆。
更可怕的是,这种营销套路正在形成路径依赖。当某个品牌靠擦边球广告尝到甜头,整个行业就会陷入“比烂竞赛”。今天你让模特躺浴缸,明天我就让她躺太平间;你拍服药过量,我拍割腕现场。到最后,美妆广告不再是传递美好的载体,而成了贩卖焦虑的批发市场。
清扬君点评:
品牌方们该醒醒了。消费者不是吓大的,市场也不是法外之地。用死亡意象博眼球,既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行业底线的践踏。当广告创意开始在坟头蹦迪,监管的鞭子就该抽下来了。毕竟,我们不需要教人如何“美到窒息”的化妆品,我们需要的是让人活得体面的商业文明。
注1:本文图片来韩媒报道配图和微博。
注2:本文为清扬君自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抄袭,违者必究。转载合作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