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庆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的长城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于海宽用18年的坚守与执着,完成了延庆境内170余公里砖石、石、土长城的现场踏勘、资料整理、实地复核等工作。从长城踏查到文物普查,从实地测量到数字化保护,于海宽始终冲锋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
“择一事终一生”。这是他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最真实的写照。2007年,延庆区重启辖区内长城实地踏查工作,于海宽主动请缨,担任踏查小组第二组组长。面对地形复杂、构造多样的长城遗址,踏查工作困难重重。他毅然带领队员们迎难而上,徒步穿越南山路边垣、东路边垣以及多个隘口和烽火台。两年间,与严寒酷暑为伴,风餐露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拍摄了20小时的珍贵视频资料,为延庆长城保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长城不仅是砖石堆砌的城墙,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于海宽常常这样对队员们说。在他的带领下,踏查小组圆满完成了任务,为后续的保护修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经历也让于海宽更加坚定了守护文化遗产的信念。“我记得当时我们有个队员的脚被树枝扎透,因为我们在山上,要想处理,就得下山之后去医院处理,于是我们的队员就靠着一条腿蹦了一个小时下山。大家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皮肤被划破、手脚被磨破是家常便饭……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也不知道是靠什么支撑我们坚持下来的,但在当时看来根本不算什么。”于海宽说。
随着科技的进步,于海宽敏锐地意识到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他率先开展延庆区砖石长城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建设工作,建立了数字化档案数据库,开辟了全国先例。此外,他还创新完成了延庆土遗址类长城保护技术课题研究,明代砖窑遗址数字化保护研究延庆长城沿线壁画数字化虚拟修复等多项标志性工作,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
目前,于海宽正投身于延庆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担任区调查队的总队长。身兼数职的同时,既要面对大量的行政工作,又要冲锋陷阵带领调查队员们在第一线实战。通过半年的调查,于海宽带领团队已全面完成了400余处文物资源复核工作,并陆续培训了长城保护员、宣传文化组织员和文物爱好者500余人次,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拉网式地对延庆区各类文物新线索开展实地调查,并创新开展农业、工业、水利、京张铁路等专项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延庆区已发现各类文物线索50余处,在全市范围内排名靠前。
“每一处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们必须对它们负责。”于海宽的话语中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个职业,更是一种情怀、一份责任。我觉得,这份工作不会因退休而结束,未来,我希望通过努力,先把延庆区的长城保护好,借助科技手段让它们‘延年益寿’,让子孙后代有更多时间研究保护长城。”于海宽说。
于海宽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潺潺溪流,日复一日、一点一滴地滋润着文化遗产保护这片土地。他的劳模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我会一直跑下去。”于海宽说,“作为新时代文化守护者,我将牢记嘱托扎根基层,既要当好历史长河的摆渡人,也要做好科技赋能的践行者,让文化遗产在乡土文脉的薪火相传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