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天衢,春风裹挟着篮球击地的声响,在青能量青少儿运动中心的球场上激荡。2025年“青体协杯”德州市第八届青少年篮球联赛今日在德州天衢新区拉开帷幕,400余名少年儿童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他们当中最小的才5岁,最大的也就14岁。这里没有职业赛场的硝烟,却充满了最纯粹的拼搏与热爱——跌倒后迅速爬起的倔强、传球时信任的眼神、进球后忘我的欢呼,这些画面让人不禁感叹:这才是孩子们该有的样子。



U6组的赛场上,一名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吸引了全场目光。她抱着篮球跌跌撞撞冲向篮筐,却在三步外被对手拦下。没有犹豫,她转身将球传给队友,尽管传球轨迹歪斜,但眼神里满是坚定。“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搞懂‘走步’和‘三秒违例’,但他们知道要把球送到那个‘高高的圈圈’里。”场边一位教练笑着说。这种稚嫩却执着的进攻与防守,恰恰印证了赛事“快乐运动”的初衷。

而在U12组的对抗中,技术细节已初显专业。篮板球争夺后的一传外线、逼迫对手使用弱侧手的防守策略、挡拆换防的默契配合,展现出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扎实成果。即便战术执行偶有失误,孩子们仍会在教练的指导下迅速调整,擦干汗水继续奔跑。正如赛事协办方德州市篮球运动协会负责人所言:“输赢只是刻度,成长才是标尺。”



“传球!注意协防!”场边家长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但更动人的是那些自发响起的掌声。当U8组一名小球员因摔倒而眼眶发红时,对手没有趁机进攻,反而伸手将他拉起;当U10组的压哨球在空中划出抛物线时,连裁判都忍不住为这记“学科融合课程”的完美实践喝彩——天衢新区推出的“篮球+数学”教学模式,让孩子们用抛物线原理计算投篮角度,将知识化为实战。

赛事开幕式上,德州天衢新区教体卫生事业发展部招生考试和体育科科长赵振的致辞道破了体育教育的深意:“运球的节奏与心跳同频,传球的弧线划出信任的轨迹,战术板的线条化作默契的奔跑——这方寸球场,正是人生的‘第二课堂’。”数据显示,德州天衢新区去年新建的3所学校均配备风雨操场,并打造了山东省五星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让篮球从“兴趣选项”升级为“成长必修课”。

因为女选手相对较少,所以她们在场上的表现特别引人注目,她们用精准的中距离跳投和迅捷的突破,打破了“女孩不适合竞技体育”的偏见。女队员王暖希在赛后坦言:“篮球让我懂得,力量无关性别,只关乎决心。”这种蜕变,正是德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缩影。赛场上,家长志愿者组成后勤队,学校教师化身战术指导,俱乐部提供专业训练资源,三方合力为青少年铺就多元化成长路径。

当比赛结束时,孩子们几乎没有人关心输赢,场边记分牌上的数字终会被淡忘,但那些瞬间永恒鲜活:U6组男孩进球后冲向观众席与父亲击掌的雀跃、U12组队员围成一圈高喊“防守”的专注、场边小观众举着自制标语“哥哥加油”的纯真……这些画面,让记者想起赵振致辞中的寄语:“愿篮球击地的声响,永远比手机游戏的音效更令你们心潮澎湃。”

本届联赛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次关于成长的社会实验。当更多孩子放下电子设备走向球场,当汗水取代虚拟世界的“经验值”,当团队协作碾压“孤勇者”心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体育强国的未来,更是童年本该拥有的模样——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路。(张春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