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活动第四季正式开启。第四季的开篇请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在和导读嘉宾、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的对话中,樊嘉院士回顾了团队攻克肝癌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的历程,探讨了他对科技的创新思考,帮助青少年了解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对未来的深远影响。
哪些科创教育经典书籍适合青少年阅读?哪些书能让青少年在阅读中感受科创的力量,感悟科学的精神?由市教委指导、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活动开启至今已开展了三季,陆续邀请了叶叔华、闻玉梅、褚君浩、汪品先等两院院士以及包起帆、尹后庆、吴於人等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院士专家们担任导读嘉宾,带领青少年探索不同科学领域的奥秘,同时在导读中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读书方法和心得,并向青少年推荐了各类科学书籍。
以往肝癌诊断中,传统的甲胎蛋白(AFP)检测手段存在一系列弊端。经过多年攻关,樊嘉团队在肝癌病人血浆中筛选到由7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对于小于2厘米的肝癌诊断准确率接近90%,效果优于传统的AFP。小于2厘米的早期肝癌往往可以通过切除、射频消融等方法获得根治,五年生存率高于90%。本季“科创教育经典导读”将走进樊嘉院士的科研历程,激励年轻一代勇敢追寻属于自己的科研梦想。
筛选成功肝癌分子标记物,樊嘉和团队用了整整9年的时间。樊嘉这样告诉正在追逐科创梦想的青少年:“很多学生对科学、对未知的东西非常渴望,并且愿意不断去探索。不过,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一开始有10个课题,到最后能成功的不过一、二个。这个时候,不要想着有失败就要放弃。只要认为方向是对的,那就在失败时实践、再实践,不断实践,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感觉有哪些方面不对,那就要寻找不对之处。只要坚持下去,最后肯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这一期节目中,樊嘉向青少年们推荐的书籍是《做一个有趣的医生——健康科普“必杀技”》。这本书以案例、实操训练等方式向读者传授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青少年们了解医生这个职业,并且在心里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系列活动是为响应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 规划,由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科技馆等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黄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帆书APP),和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上海新世界(集团)有限公司等承办,于2022年9月在沪上启动第一季,目前已经结束了三季。
围绕生物医药、有机化学、人工智能、量子通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活动邀请了包括叶叔华、丁奎岭、闻玉梅、汪品先、褚君浩、李大潜、范先群、陈凯先、吴志强、金亚秋、朱美芳、丁健等在内的十数位两院院士,倪闽景、丁晓东、胡卫、尹后庆、吴於人、袁雯、王慧等知名教育家,以及樊登、戴娟、吕淑萍、包起帆等在内的企业家、劳动模范担任导读嘉宾,带领青少年探索不同科学领域的奥秘。他们分享了在科研道路上的成长经历、挑战与收获,同时推荐相关的经典科创书籍,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背后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敢于创新。
“我们看科创类型书籍,就是要培养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让你的智慧、灵魂得到升华,这样你将来的能力就强。”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在第一季中对青少年的寄语。
通过赋予青少年与两院院士以及各领域专家大咖深度链接、时空对话的宝贵契机,活动成功探索打造出一条“科创导读”新范式。截至2025年1月,三季活动全网总曝光近1.5亿次,受众群体涵盖全市超百万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科创教育、科创阅读氛围。
除了和院士们一起阅读科创教育经典,活动的另一亮点是走进科创科研第一现场。无论是跟随朱美芳院士拜访东华大学蒙泰课题组,走进月壤实验室一探玄武岩材料,或是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医药研究所等前沿科研单位,青少年不仅能够近距离接触科研仪器与实验场景,更能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探索的深刻意义。
据了解,科创教育经典导读活动已顺利落地全市的3000多所中小学,近百万中小学生从中受益。相关节目不仅通过电视和网络平台进行播出,还通过学校组织观看、讨论等形式,将科创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原标题:《“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第四季启幕,院士樊嘉讲述“坚持的意义”》
栏目主编:徐瑞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