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董某莹事件在医疗圈和社交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中日友好医院肖医生在手术台上把已经麻醉的病人晾在一边被曝光后,规培医生董某莹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发表的论文,连带着她参与的协和“4+4”临床医学培养模式,全被网友翻了个底朝天。这还没完,202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在科学家探索奖颁奖礼上直接开炮,说协和医学院存在“任人唯亲”的问题,这话被媒体一解读,直接变成了“饶毅怒怼协和”。
5月1日,饶毅在个人公众号发了篇长文,标题叫《请勿错怪王辰教授》,里头七点论述里,有五点特别值得琢磨。他说,批评涉事医生和毕业生没问题,但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媒体和网友把他当正面典型,把原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当反面教材,这不对,王辰才是真英雄;协和以前确实牛,但后来确实走下坡路了;他批评医学院近亲繁殖,不等于否定“4+4”模式;王辰当年顶着压力推4+4,是为了给协和找新出路,这模式和舞弊违规压根没关系。
饶毅这番话,网友压根不买账。评论区直接炸了锅,有人骂他给“门阀”站台,连公众号小编都委屈巴巴地说:“去年谈协和被骂,这次协和又被骂,就发文前就夸了我几天……”
这事儿为啥能吵这么凶?说到底,还是绕不开协和的“4+4”模式。这个模式允许非医学背景的学生,通过4年通识教育加4年临床学习转行当医生,听着挺创新,但实际操作里,选拔标准透不透明?导师资源怎么分配?毕业生成色如何?全是问号。再加上协和系统里“导师带学生”的裙带关系老被诟病,大家难免怀疑:这4+4到底是改革,还是换个马甲搞利益输送?
饶毅这番话里,有个关键点没提——国外那套4+4模式,跟协和的区别在哪儿?人家哈佛、MIT的4+4项目,学生读完8年本硕后,想当医生?对不起,还得再熬3到7年住院医师规培!这规培可不是走过场,轮科、考试、值班,跟打怪升级似的,筛掉一批又一批人。可协和的4+4呢?规培环节怎么设计?培养标准是不是照搬国外?饶毅没细说,网友自然要打个问号:咱这模式,是不是学了个皮毛,没学人家“地狱级”的后续考核?
可网友不这么想啊。有人直接开怼:“协和要是真公平,怎么老听说‘导师弟子’优先录取?”“非医学背景的学生临床能力能行吗?别是降分录取吧?”更有人翻出饶毅和协和的“恩怨史”,说他去年刚批评完协和,今年又跳出来辩护,立场太暧昧。
其实,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公众期待之间的矛盾。大家希望看到的是彻底打破“学术垄断”,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出头,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新门阀”。至于饶毅,他夹在科学家和公众人物的身份之间,也挺难——说深了被骂“站队”,说浅了又被骂“和稀泥”。
眼下,董某莹事件还在调查,协和4+4模式到底怎么改,协和4+4的改革尝试算不算成功?可能还得等时间给出答案。但有一点能确定:这场风波,算是把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痛点,彻底摆到台面上了。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