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风是有记忆的。

当这缕风拂过南浔,掠过运河时便卷起了千年的潮声,拂过桑林时抖落了蚕娘的歌谣,停在笔锋上又凝作了空气中的笔墨幽香。

4月的南浔,依然是春天最美好的样子。「CNTGO!悦游旅行团」再次出发,主编Shawn Ong亲自邀请旅行及生活方式博主们:@敢姑娘、@王威尔Will、@郭姐哒,前往湖州南浔。

而这一次的「CNTGO!」,我们结合南浔当地的研学文旅特色,让“悦游旅行团”全员跳脱出以往的身份,用全新的视角游览南浔风光。

当身边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当旅程加入了独一无二的研学体验,当研学的步履踏上青石板的纹路,他们一路南寻至南浔,寻到的,是江南水乡的温润熨帖、是好友相聚的松弛快乐、是非遗文化的厚重底蕴……


旅行团抵达和孚镇荻港桑基鱼塘的时候,刚好是一个晴天的早晨。

阡陌如棋盘般铺展至天际,层层叠叠的桑田与星罗棋布的水塘交织成青绿绸缎,微风中裹挟着淡淡的潮湿泥土香。在当地老师的带领下,悦游旅行团一路行至鱼塘边,“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活态农业基因库’养活了二十代人。”


湿润的泥土蒸腾着草木气息,沿路成排成行的桑树青翠欲滴,旅行团成员反复驻足,再三感叹古人的智慧。

穿过鱼塘小路,斑驳的「一元茶馆」木匾从爬满凌霄花的墙头探出。已经80多岁的潘掌柜,正在给茶客续水。看见悦游旅行团的成员走入小小的茶馆,旁边一位茶馆的常客率先替掌柜招呼起来:小朋友们,来,往里边走,看看喝什么!

一句“小朋友们”瞬间拉近了和我们的距离,就像是走进了小时候亲戚或街坊的家。


八仙桌上的搪瓷缸都缺了口,却被磨得发亮,桌角还留着经年茶水沁染的深褐色印记。玻璃杯慢慢升腾出水汽,茶香氤氲间,潘掌柜缓缓向我们讲述茶馆往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馆的茶水只卖5毛钱一杯。到了2011年,抵不住茶客们的一再坚持,他才把茶水涨到一元钱。


“如今村里的老茶馆就只剩我这一家了,乡亲们舍不得茶馆倒闭,也提出过要出资支援茶馆。”面对大家的提议,潘掌柜一再婉拒,为了贴补亏空,他平时就在茶馆为顾客理发修面,收取一点点费用,维持茶馆的运营。“我14岁就跟着师傅学理发,一直没扔下这门手艺。”

茶馆里还有一位76岁的聋哑人老伙计,名叫张松青,30年前潘爷爷看他工作难找,就留他在店里当伙计。老人不会说话,但是时常热情地比划着自己的意思,竖竖大拇指是他最常用的问候语。

说话间,茶馆变得热闹起来。乡里乡亲看到茶馆内架着机器正在拍摄,倒也不感到惊讶,熟门熟路地在靠近理发椅一侧的椅子上坐下,从竹篮里掏出自带的不锈钢杯子,又从靠墙的杯架上取下一个陶瓷杯子。张松青倒上一杯茶水,客人很快从竹篮里摸出一个一元硬币轻轻拍在桌上,硬币下还垫着包小巧的圆饼干作为回礼。在这间茶馆里,“礼尚往来”是老人们几十年的默契。


“你们年轻人带着相机来,却总爱问我墙上的纸片。”潘爷爷一边笑,一边带着悦游旅行团一行行看过泛黄墙面上贴满的明信片,一封来自外国游客的信中写道:“在我漫长的旅途中,一元茶馆成为了我最难忘的一部分。”


在茶馆喝完一杯茶的工夫,我们却好似窥见了过往30年的时光留影。

拍摄前都还在忙碌工作的敢姑娘,在走出一元茶馆后和旁边的人说:我刚才真的有一瞬间完全忘了任何工作,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而等到他们亲自上手制作「蚕丝扇」时,这种专注感变得更加强烈。

在荻港研学体验区,研学老师将蚕茧浸入温水中,再用竹丝帚在水面轻轻扫动,就忽然抽出了一根若有若无的银线。“瞧,这就是‘索绪’,找到丝头才能抽丝。”


而这只是制作蚕丝扇的第一步,旅行团成员们要从水中撩起几股比发丝更细的蚕丝,一边旋转扇骨,一边将蚕丝缠绕在扇骨之上。初次几圈,肉眼几乎看不到痕迹,蚕丝易断,也容易缠绕不匀,足以见得蚕丝的细腻与工艺的难度。


善琏湖笔厂晒场的苘麻席晾晒湖笔笔尖时,省级非遗项目湖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华正在专心地制作湖笔。

距今已有70余年的善琏湖笔厂,依旧保留着老一辈工匠传承下来的最原始的手工制笔技艺。


水盆车间里,七八个工人正在进行“水盆作业”,青瓷水盆在长案上一字排开,清水映着窗外的竹影,恍若一砚未磨的墨。这是手工制作湖笔的第二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道。“一只手拿着角梳,另一只手攥着毫毛,在水盆中反复梳洗,按照毫的长度、硬度等分门别类,方便制成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湖笔。”

悦游旅行团也亲自体验了“择笔”技艺,“择笔是湖笔‘四德’的关键,尖、齐、圆、健,全在这分寸之间。”


“手腕要像端着一碗热汤,稳当却不僵硬。锋颖要占整根毛的三分之一,多一分则钝,少一分则弱。”

当成员们试着用湖笔写下“悦游旅行团”的时候,墨色竟分出五层浓淡,犹如水墨画卷在笔尖徐徐舒展。也是在这一刻才真切地体会到,湖笔之所以是“笔中之冠”确是因为毫尖上的千钧匠心。


到了南浔,怎能不去趟南浔古镇?

如果不想走马观花地拍照打卡,不妨“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过得南浔半日闲”。


当摇橹船推开第一道碧波时,两岸的白墙忽然活了。百间楼的倒影在涟漪里碎成流动的水墨,穿蓝布衫的船娘手腕轻转,摇橹声和着船娘轻唱的吴语韵脚,把六百年的光阴摇成一首散板小调。

两岸的店铺、人家在视野里缓缓倒退:阿婆在石埠头捶打青布衣裳,木杵声与橹声应和;沿岸开设的文艺茶馆里,三道茶在乌木托盘上漾开涟漪:风枵茶的甜糯是江南女儿出阁时的羞赧,熏豆茶的咸鲜像运河商贾的江湖气,清茶的澄澈恰似藏书楼里未染尘埃的典籍。


越接近十字港码头,人声越鼎沸,当旅行团走入龙凤面馆时,这种“人间烟火气”达到了最高潮。

百年老灶飘出的面香撞进鼻腔,那是酱油与猪油熬煮的琥珀色交响,混着爆鱼在油锅里炸出的噼啪声,将五感全面唤醒。


才上了一碗“招牌双交面”,所有人的筷子都已经蠢蠢欲动。戳开酥肉的金黄脆皮,油脂顺着纹理潺潺渗出,在面汤里漾开一圈圈涟漪;而爆鱼则是另一重惊喜——青鱼中段炸至骨刺酥透,浸在老抽与冰糖熬制的卤汁里,咬下去先是焦糖的脆响,随即鲜甜的鱼汁在舌尖炸开。

不知道是谁,早已忘了自己先前还在说“早上吃得好撑”,只是一味埋头挑面。“就是在面馆吃面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平时上班工作都是匆忙吃一口饭,这样热热闹闹地吃一碗面,也是南浔和悦游旅行团带给我的幸福。”


午饭后继续出发,乘船至小莲庄码头,午后日光正把古宅的故事揉进粼粼波光。

“万卷琳琅嘉业堂,鹧鸪溪上小莲庄。”小莲庄不仅是江南园林的经典范例,也是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的历史遗存。悦游旅行团此次便观看了一出互动剧目《枕莲记》,好戏开场,小莲庄的百年门环被叩响。也将我们引入一场跨越时空的丝商传奇。

当全戏落幕,在掌声中我们回归到现实世界,这才懂得南浔的妙处:它把浩荡历史都化作橹槽里的涓涓细流,让每个过客仿佛都成了水墨长卷里,那道未曾干涸的笔触。

ENDING

当我们采访悦游旅行团的各个成员“这趟南浔旅行最特别的感受是什么?”时,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像是走入了一场梦境。

或许这就是“悦游旅行团”与南浔的缘分——不是匆匆掠过的风景,而是将手浸入时光的河流,触摸每一道文明的肌理。

或许真正的江南从不在游人如织的街市,而在老农数桑果的皱褶里,在笔工择毫时的屏息间,在茶馆铜吊长鸣的晨雾中。当蚕丝在指尖缠绕,当湖笔在砚台轻颤,当老茶在瓷碗回甘,我们忽然懂得,真正的旅行从不是追赶时间,而是像南浔的流水那样,学会在古老的街巷里放慢脚步。

是比任何旅行纪念品更珍贵的江南印记。

扫描二维码,开启南浔之旅

本二维码跳转至第三方购票平台,相关服务与责任均由承办方承担,悦游杂志不参与运营亦不承担任何责任。

策划/悦游编辑部

监制/Shawn Ong

编辑 / Mia郭欣媛

化妆/simon李兴海、陈思思、老胡

造型/Aoki

统筹制片/吴云杰

视频编辑 / Mandy

脚本 / Mandy、pillow

导演 / 李翔

视频摄影/靳晓博、吴铭

后期 / 李晨莹

作者 / Zhangzhang

图片来源 / 小红书博主@山海追月、 @丁大侠dl、视觉中国

版式设计/CNT ARTRO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