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一定要让游客花钱吗?

一定是场走马观花吗?

大可不必如此!

旅游一定要消费吗?

换个思路天地宽。

醴陵人在这次五一,给湖南株洲添了个新玩法。

日前,醴陵市政府带上“醴陵三宝”走进湖南师范大学,向该校师生推介醴陵文旅,并发布醴陵文旅体验官招募令,招募大学生文旅体验官。

不得不说,这一次,醴陵跳出了捡瓷器的套路,开始有了工业旅游的新打法。

比如让大学生欣赏全国首部瓷文化烟花实景剧《国彩醴陵》,这是又一种工业旅游打法。

但更让人动容的,则是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于是一场说走就走的工业旅游,就成了一次踏入职场新机会的开端。

醴陵还能让旅游顺便为自己招揽人才,一举两得。

只是,这样就够了吗?类

似这样的举措,株洲近年来由许多,玩法还更深入,旅游+引才,都挺好。


例如去年就有媒体报道,由中南大学10来名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寒假实践团,5天时间走访株洲多个企业,通过职业体验、参观学习、专家讲座、调研访谈等方式,完成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研习铁路交通之旅。

乍一看是“交作业”,可骨子里不就是更高层次的研学游,恰恰给株洲的工业旅游开了个脑洞:还能这么玩!

留意新闻不难发现,新年以来,从官方到民间,呼吁株洲发力工业旅游创新、建设工业旅游示范城市的声音,不绝于耳。


为何如此?

在于株洲作为新中国八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35处,位居全省第一,工业旅游底蕴不可谓不雄厚。


但为何多年以来,工业旅游一直是株洲这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短板呢?

多年前,笔者曾参与过一次工业旅游课题调研。

结果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本地企业对于发展旅游兴趣缺缺。



同时,每每提及工业旅游,相关人员总想对标青岛,又出现了方向上的紊乱。

为何紊乱?

在于青岛的工业旅游,是消费型。

青岛啤酒也好、海尔集团也罢,旅游“探店”之余,更可直接拿货,消费技能点满。


反观株洲工业布局,多是大国重器,游客看不看得懂不说,就算是参观北汽,也不大可能现场提车,也就醴陵瓷器还可参考青岛。


如此一来,对标青岛,必然水土不服。

一定要让游客花钱吗?

一定是场走马观花的旅游吗?

大可不必!

株洲的工业旅游范式可以格局更高、特色更鲜明,更偏向于产学研走向、多搞沉浸式体验。

请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工厂练手。


请更多想引进的人才去企业坐坐。

请更多的可能合作或想要引入的企业来打场篮球、搞个联欢。

这样玩法,工业旅游或许会亏钱,但在人才引入、资本引入上却可以狠赚。

事实上,株洲已经在行动:

去年启动的青年人才寒假“四季一年”活动是一例,近年搞的厂BA也是一例。

假如冠以工业旅游的名头,把招才引智的攻略“藏”一下:

寒暑假攻略各大高校。

平时针对性邀请各地专家、名企人才。


把手上的工业旅游资源盘清楚、列清单,搞一个工业旅游集散中心。

日常收团、针对性组队,多做沉浸式职业体验,多搞特色体验活动,让“游客”可以反复来打卡。

于是,“游客”来得更轻松、玩得更惬意,代入感更强烈,留下来可能性更大,回去后可能为株洲间接引才的分享欲更强!

这笔账算下来,株洲还亏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