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夜歌》的创作背景

《上海夜歌》,写于1956年。当时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工业化步入快车道,百业兴旺,万象更新,沸腾的新生活造就了千千万万叱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也哺育了一大批讴歌新时代的文坛新秀,而新诗《上海夜歌》的作者公刘,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公刘

1954年底,公刘创作的《西盟的早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认为它赋予了军旅诗歌的家国情怀,奠定了当代诗歌旭日般明丽的光彩,是共和国初期的优秀边塞诗。他追赶时势奋勇而上,时势也成就了他的壮丽人生,第二年,他就从昆明军区文化助理员,调任中央军委总政创作员,成为专业军旅诗人。这个时候,他踌躇满志,豪情万丈,诗兴勃发,佳作连连,进入了创作的高产期。


上海海关大楼

1956年,在新中国正值经济转型之际,上海作为国家工业重镇,成了城市工业化的榜样。年轻的诗人公刘出差上海,在逗留期间,他访工厂,游外滩,攀钟楼,逛商铺,当他夜登国际饭店第24层顶楼,看到灯火辉煌的闹市、车水马龙的街巷,联想起几天来的见闻,受到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不由得诗兴大发,便以大上海的“夜”为切入口,先后写了两首《上海夜歌》。我们先读《上海夜歌〔一〕》。

二、《上海夜歌〔一〕》原文

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夜色从24层高楼上挂下来,

如同一幅垂帘;

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

到处珠光闪闪。/

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

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纵横的街道是诗行,

灯是标点。/

1956、9、28,上海

三、《上海夜歌〔一〕》内容和结构

《上海夜歌》,顾名思义,为上海夜景之歌,歌唱的是上海美轮美奂的夜景。这首诗为4行式自由体新诗,是我国早期“城市诗”的优秀诗作,曾入选高中《语文》。全诗12行,3小节,可分3层。

层1、第1节、4行,写上海海关的楼钟送走白天,迎来了夜晚。

首先,写上海海关最具特征的三个具象:“上海关、钟楼、〔楼钟的〕时针和分针”。诗人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画面的叠现,分别以远景、中景和特写三个镜头,推出“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作为上海的代表意象,并且,又用意象叠加方式,以句号一一隔开,予以定格,让它们各自独立,造成更大的艺术冲击力,迫使读者跳跃着去品赏它们,逐一地捉摸它们在上海的典型价值。


上海国际饭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外滩宏伟的海关大楼,是当时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阅尽上海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上海的历史,诗人从中撷取三个具象,组成上海关的总意象,寓意深邃,令人遐想,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因此,诗一开篇,诗人便艺术的交代了描写的地点就是大上海,而非它地,并勾画出上海关的外貌形象。

接着,又推出其中的特写镜头,以奇特的想像、比喻的辞格,把运动的“时针和分针”喻为“一把巨剪”,突出楼钟的“送往迎来”功能,表示它送走了上海过去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今日辉煌的新时代。于是,诗人又顺势行文,形象地描写这把巨剪“一圈,又一圈”,忠实地履行着司时的职责,又终于“铰碎了白天”,迎来了上海的夜晚,宣告上海的夜色降临。


上海街道午夜车道轨迹

由此可见,这一层的大意,一是点明写的是上海,二是交代楼钟送走了白天,诗人要唱上海“夜歌”了,紧扣诗题,开始过渡。

层2、第2节、4行,具体描写上海的夜幕垂下、夜色降临的情况。

在上海的夜色降临之时,当时该市另一座地标建筑、国际饭店高耸的大楼顶端,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显得朦朦胧胧的了,这时诗人利用人们的习惯感觉,夜色是从天而降的,他发挥丰富的想像,化无形为有形,写道“夜色从24层高楼上挂下来”,并采用比喻写法,将夜色具象化,喻为“一幅垂帘”,再用一个“挂”字,具体地分隔出上海的白昼和夜晚,从而,生动地写出夜色的降临过程:上海的白天过去,而夜晚正式降临了。

诗人李白有名句:“暮以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是写农村的夜景,而上海是现代化的大都市,暮色不是从碧山,而是从大楼下来的;傍晚时分人们注目的,也不是“随人归”的山月,而是美轮美奂的灯光。接着,诗人便以拟人手法写道:“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接连以“百宝箱”与“珠光”比喻夜色美好,并用“立刻”强调速度之快,形象地描写在夜色降临时,大上海在转瞬之间,就从华灯初上,变成灯火辉煌的不夜城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层紧承层1,写上海夜幕垂下,夜色降临,“到处珠光闪闪”了,完成过渡,并为下层描写夜色张本。

层3、第3节、4行,具体描写上海的夜景璀璨辉煌,美轮美奂,并赞颂是上海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这样的现代化文明奇观。

当时的上海,是我国最繁华的大都市,高楼林立,街道纵横,行人如织,车流如河,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灯火通明,高低交辉、动静相映,流光溢彩,辉煌壮丽。面对于如此绚丽多姿的景象,诗人激情满怀,先以博喻,用排比句,一口气赞美道,整个上海就是“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这是以大自然的壮丽山河,来比喻高耸的群楼、长廊似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形容它们在夜景中五光十色、交辉相映,汇聚成灯山灯海、灯河灯谷的美轮美奂景象,从而,写出了上海夜歌的主调、不夜城的形象,繁华热闹,壮丽辉煌。


名言

诗人以美好的诗句,写出大上海夜色的华丽诗章后,接着,他又升华诗意,点出主题,赞美创造这种美好夜色的人们,说这是“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他自己在写诗,也情不自禁,把上海的美好夜色喻为“壮丽的诗篇”,并说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全上海“六百万人民”共同创作的,还继续具体地比喻道,“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夸赞上海人民就像他一行一行地写诗、一个一个地标点一样,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创造了上海的现代化文明,并用隐喻激励人们,学习上海精神,以上海人民为榜样,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创造更多的工业化的不夜之城。

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满怀赞美之情,描写了上海朝气蓬勃、繁荣昌盛景象,歌颂了勤劳智慧的上海人民,表达了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与由衷的赞美之情。

四、《上海夜歌〔一〕》写作特点

在《上海夜歌》中,诗人描写的夜色,朝气蓬勃,美轮美奂;诗人描写夜色的笔法,也非常高超,别具特色。

第一、选材典型,意象鲜明,并以意象叠加、比喻拟人手法,塑造上海立体的不夜城形象。在诗中,诗人首先抓住上海的特征,选取了海关钟楼和国际饭店作为描写对象,而这两座建筑都是上海地标,是上海的形象特征,意象是典型的;接着,又利用意象叠加,兼以比喻拟人手法,跳跃着安排题材,形象地描写意象,诗意地表达城市景观,简洁而具体地渲染出大上海夜色如灯山似光海的立体不夜的特征。

第二,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感情充沛,主题突出。诗人先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渲染大上海夜色的美轮美奂,然后又从“外滩海关钟楼、国际饭店大楼”,到“壮丽的诗篇、诗行和标点”,由实景到虚景,从具象到抽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富有哲理的时代精神,揭示内涵,深化内容,升华主题。

诗人原是写新边塞诗的青年诗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他紧跟时势,转变诗风,又写下《上海夜歌》,描写沸腾的城市生活,歌颂工业化的新热潮,写得精致,意蕴深邃,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也展露了他杰出的诗人才华,又成为我国早期写“城市诗”的典范作品。

公刘是一位极具影响的杰出诗人,他一生坎坷,还中断写作20多年,但他无怨无悔,紧跟时势,坚持写作,先后出版诗文集近30本,创作许多优秀诗歌,为人称道,得到认可,因此,他被甄录《中国大百科全书》,为我国28位现代大诗人之一。陈存选2025、04、27

参资:百度百科《公刘·上海夜歌》。


公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