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奇岚

策展人、作家、文化学者

漫漫长夜如何度过?古人对着月亮,而我们对着屏幕。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DeepSeek横扫全球。人们热衷于让这个新时代的魔镜做各种锐评,说出平时想表达的吐槽。截图贴出的时候,潜台词就是:你可别怪我,这可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说的。

默默感受到新一轮的焦虑又开始席卷舆论。大家讨论着如何让AI为自己工作,又如何不被代替,如何用AI赚钱等等。可以想象不久之后,AI就像当下的互联网一样,成为了一种默认的公共设施。像出门前会喷上的香水,不同的应用程序意味着不同的味道,为本体提供不同的表达。可以身处这样的时代更迭之中,何其有趣。

我在人工智能的加速时代,去寻找了一下永恒的地球原力。年初的时候,我到澳大利亚拜访了一位艺术家LindyLee。她住在澳大利亚的原始雨林里。住在雨林意味着每天上午醒来时,可以听见几百种不同的鸟叫声。有一天,她开车带我去了附近的明永瀑布(MinyonFalls)。根据大陆漂移学说,这一块地方是原初各大洲还叠在一起时的交集所在。在千万年的变化中,地壳从这里渐渐分开,地球上形成了七大洲四大洋。

明永瀑布的悬崖上修了安全的步行栈道,我们一起漫步上山,低头俯瞰大地—想象着这星球最初不过是模糊的一团物质,像一颗未知的蛋,这里是蛋壳破开的地方。

想象此时的地壳依然在运动漂移,地幔在缓缓流动,千万年的神奇原力还在发生作用。作用于我们生活世界的神秘力量,在如此古早之前已经发生,且依然在发生。刚好此时,一只蝴蝶从悬崖边飞过。渺小如你我,生动如你我。宇宙浩渺,生生不息。看似无所不知的AI在如此具体的宏大面前,忽然间也变得渺小如你我。

我在明永瀑布上收获的是一种奇妙的尺度,让我在回到都市之后,得以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比如,手机屏幕上的那个按键,按或者不按,明永瀑布依然流淌,宇宙在继续扩张或者坍塌。艺术家告诉我,附近的雨林一次次被洪水淹没,一次次被山火侵袭,可一场雨后,又可以重生。在宇宙的浩瀚尺度里,这就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自然而然。她的作品也充满着这样的浩瀚与包容。

认真想了想,就算是被都市文明驯服了的生活,也是一样浩瀚的。生活中有那么多AI无法替代的“琐事”:龟背竹在阳光下突然长出了一片小叶子,脸上的痘痘还是得等它自己褪去,每天早晚还得坚持好好刷牙,总在红烧肉和椭圆机中做艰难的选择,还有心爱的人的一个亲吻,看着蓝天时的阵阵微风……多到说也说不完。

AI肯定比我们知道得多,也掌握着无数的答案。就像《哈利·波特》里有预言能力的水晶球。大数据什么都知道,可命运还是由人的选择和行动构成的。从“知”到“行”,是AI和我们的距离。浩瀚的生活和宇宙中,我们不必拒绝新工具带来的改变,但要对那些宇宙级别的事实,心怀敬畏。AI或许是人类心智的新的地幔,在运动中人类的心智和生活形成新的板块与地貌、新的大洋和大洲。地底深处,同时发生作用的力非常多,并不只有这一种,不必为此而惊慌。我始终记得在雨林里的那几天。凌晨时分,在迷迷糊糊中被不同的鸟鸣声叫醒。一睁眼,房间很亮,养的雨蛙在我的书房里呱呱叫了几声。我走到院子里,抬头看见深邃的空中,明晃晃挂着的是月亮吗?

我掌握的知识告诉我,月亮的阴晴圆缺是天体运行的规律;而读过的小说告诉我,月亮是映照人心的镜面。科学可以解释“如何变化”,文学和艺术回答“为何动人”。

还记得我在意大利弗洛伦萨的伽利略博物馆里看到过伽利略在1609年透过自制的望远镜画下的月球素描。有点坑坑洼洼的月亮表面破除了“月面完美”的神话,证明了月之圆缺只是光影交替。但中国的诗人依然为月亮写下“愿逐月华流照君”的诗句,让远处的月亮成为了情感的容器。人类面对宇宙最深邃的浪漫,是知道物质的构成配方后,依然情愿赋予它独一无二的属性。

那天凌晨,我对着月亮呆呆地看了半天。大家都想通过AI看见自己,可有时候看看月亮就足够。这雨林的月亮是有魔法的,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力量,让我痴痴凝望。那一刻我完全理解了猴子捞月的心情—猴子那么聪明,一点都不傻,猴子要的就是奔赴这不可言说的明亮之物的过程。那些嘲笑猴子的人啊,没有见过这么迷人的月亮。

本文内容收录于《世界时装之苑ELLE》2025年5月刊,杂志购买可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内容监制:孙哲

策划:ELLE专题组

编辑:Sherry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