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

直接上干货!

话不多说

直接上干货!

话不多说

直接上干货!

话不多说

直接上干货!

话不多说

直接上干货!

01

海贝卡·朵特梅


《被遗忘的公主》

绘者: [法]海贝卡·朵特梅

贾翊君 译

后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法国在近三十年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绘本画家,而海贝卡·朵梅特则是其中翘楚。


入行将近30年,海贝卡的粉丝遍布世界各地,作品也是畅销榜常客,迄今为止她的图书在全球的销量超过300万册。

《被遗忘的公主》到目前为止已经被翻译成21种语言,欧洲销量超过60万册。

2019年的纸雕书《我等你》创造了当年法国绘本届的传奇,首印一周卖出14500册,三个月全球售罄。


《我等你》的立体纸雕书效果

海贝卡也凭借这本书获得了法国童书展的绘本大奖、法国livers herdo创意书大奖等诸多业内口碑大奖,获奖评语如是介绍:“从未体验过的、令人晕眩的美”。

她被更多国内读者所熟知,大概也是从《我等你》这本书开始。

豆瓣9.3的高分证明了它有多受中国读者的喜爱。线上,这本书保持着数万册的高销量,并且每年都在稳定增长;线下展会上,它每次都是销冠,只要一翻开,顾客们就很难再挪动脚步,还有很多人会慕名前来。

212 页全激光雕刻的杰出纸品,带来新颖、惊艳的阅读体验,细如发丝的平面细节与视觉穿越的立体透视,时空交织般的镜头感,读者仿佛置身故事之中,跟随兔子雅各和他的小甜心穿梭于马卡龙色的小镇。


打开海贝卡的绘本,就像走进了一座充满玄机的暗黑森林。

这里用“暗黑”来形容她的画,一方面因为她喜欢采用暗色系(尤其是酒红色系)来处理画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笔下的世界充满怪诞、解构,以及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总体而言,她的绘本创作是细腻而厚重的。她十分擅长角色造型设计,同时也很注重作品的戏剧张力。

在2004年创作的《被遗忘的公主》中,海贝卡为一群反传统的公主绘制了34幅肖像。这些公主性格迥异,在海贝卡的安排下,她们的特质被放大、夸张,充满魔幻色彩。

比如下面这张肖像,以暗红色为主色调,人物头顶被设计为爱心形的鸟笼,笼门敞开,蝴蝶四散,人物的五官和头身比进行了夸张处理,表情忧伤,服装也很别致,上面是带有撞色点缀的花纹,整幅画面暗黑中夹杂一丝甜美。


同样巧妙的还有芭芭捏丝公主的肖像。

芭芭捏丝公主的特点是贪食,海贝卡用跨页画幅来呈现她的巨大身躯,同样是红色系,背景的暗红反衬出处于视觉中心的蓬蓬裙格外鲜红,看上去就像一朵倒立着的巨大玫瑰花苞。


左下角和右上角分别有芭芭捏丝公主吃剩的各种食物残渣,酒瓶、骨头、叉子纷纷掉落下来,公主吃饭时风卷残云的架势可见一斑,完美印证了形容书里那句“饿到吃得下整个大地”。

海贝卡一直坚持在画面中追求戏剧性,这一点在她的“兔子宇宙”三部曲——《兔子雅各的生命颂歌》、《我等你》、《一秒钟》中格外明显。

海贝卡在这个系列中大量采用全景式构图,用上帝视角展现人物群像。在《一秒钟》里,全书由一张长达2.14米的风琴折页构成,100个人物共享一个空间,每每打开这本书都会被她超绝的构思和执行力惊艳到。


画中角色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辛苦奔忙,主角雅各只是全景群像里的一块非常非常小拼图,他也全心沉浸在与梦中情兔的邂逅中,懵然不知命运这只“大笔”要把自己带往何方。

她的画里永远有许多细节等着你发现。

目前我们已经出版了四本海贝卡的作品,分别是:

《我等你》、《一秒钟》、《被遗忘的公主》、《人鼠之间》(绘本版)


接下来我们还会出版更多海贝卡一系列经典代表作,比如“兔子宇宙三部曲”中的《兔子雅各的生命颂歌》,改编自法国经典童话的《拇指男孩的秘密日记》,等等。

敬请期待吧~

02

莫里斯
·皮亚尔-韦纳伊



《万物有文:新艺术植物装饰》

著 者:[法]莫里斯·皮亚尔-韦纳伊

沈逸舟 译

后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百年前,工业运动已经兴起,但世界远没有现在流转得那么快。

一位秉持着“手工”与“自然”信念的艺术家,在老师的工作室里苦学多年、也独立创作多年后,决定为手工艺撰写一本书,为以自然为归属的装饰艺术撰写一本总结性的著作。

他就是新艺术大师莫里斯·皮亚尔-韦纳伊。

莫里斯行走在乡间、在庭院,细细描摹自己看到的每一株植物:蒲公英、常春藤、铁线蕨、白芷……从各种角度描写它们的纹理、色泽、形态,叶子、花苞、花蕊、果实,记录下它们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然后留存在笔记中。他像博物学家那样走访,又回到工作室中,以艺术家的身份对记录的内容进行演绎和创作。

《万物有文:新艺术植物装饰》作为莫里斯的集大成之作,包含200多幅设计案例,展现着从写生到底稿,再到成品的全过程,每一页都有新的创作灵感。


鸢尾、百合、蒲公英、常春藤和雪花莲……书中70种植物形态、上百幅纯手绘植物纹样,灵感来源于莫里斯的植物写生。

叶的脉络,花的色泽,树的姿态,从远观的整体到细微的局部,从初露的花苞到盛放的全貌,仰观、俯视、侧视、剖面,一网打尽。


本书还揭开了15种装饰工艺的传统面目:从粘土到晶莹悦目的陶瓷,从木材到古拙沉静的家具,从丝线到有百千万绳结构成的壁毯,带读者全方位领略机械量产普及之前的手工艺与慢生活。

自然而美:新艺术装饰设计图录》则汇聚了新艺术运动中的三本重要著作,中文首次结集出版,包含新艺术风格的165幅图版、400余幅自然纹饰手绘。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如百合、鸢尾,鸡、鸭等,也在莫里斯笔下焕发出全新的模样。



怎么才能让人们居住的房子变成温馨的家呢,饭厅应该用什么样的色调?木艺、布艺、陶瓷、玻璃、铁艺,墙纸、桌布、摆件,要怎么安排它们才能让住所变成花园一样让人感到恬静、放松的场域?

莫里斯琢磨着这些问题,从自己记录的植物形态里选择合适的植物,重新勾勒形状、上色,有时重复、有时旋转,也需要处理好留白与间隙……

他在书里铭刻着自己所有的知识、经验、观察和创作,像手工书一样为每一页做出特别的设计。他以书的形式在时间之外凿出一片永恒的空间,把自己钟爱、信奉的生活留存下来,让后来的我们能够随时取用。

03

阿塔克


《神秘的陌生人(插图珍藏版)》

著者:[美]马克·吐温

绘者:[德]阿塔克

译者:张璐

后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关于他,中文互联网可查资料不足一千字,引进作品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但他充满个人特色的明艳色彩和狂放风格,以及藏在童趣画风下隐约透出的暗黑底色,只要你看过一次,就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他就是德国鬼才插画师阿塔克(ATAK),原名Georg Barber,出生于1967年的法兰克福,曾创立过漫画杂志Renate,目前在哈勒艺术大学担任插画教授,同时作为自由艺术家活跃在柏林。

在1980年代的GDR时期,他曾是「ATAK」朋克乐队的成员,柏林墙倒塌后,他热衷于涂鸦艺术,同时开始使用ATAK作为化名进行艺术工作。虽然乐队很快就解散了,但是ATAK这个名字则作为艺术家大放异彩。


▲漫画杂志Renate,图/ATAK

他的作品在柏林颇受盛名,种类包括儿童绘本、杂志、插画、展览,甚至还曾为乐队Monoland制作过一个动画MV。不过,在中文世界,直到2017年,海豚绘本花园才通过大奖绘本作品《最后一只漂泊鸟》把这位鬼才介绍给了国内读者,并收获了很多人一眼万年的喜欢。而2024年后浪出版的这本《神秘的陌生人》插图珍藏版,则是第一次把作为插画师身份的阿塔克和他诠释文本的出众能力展示给大家。

虽然引进作品寥寥,但这位艺术家,绝对入股不亏。

“我做书时并不区分读者。”不论是儿童绘本创作,还是插画创作,他从不刻意使用幼稚的绘画语言,或是抹去一些所谓少儿不宜的细节——诚实地表达自我、诚实地与读者对话,才是他在创作中唯一需要遵守的准则。在他看来,“图像本身即可表达其自我。我只是将那些主题转译到了我们的时代。”

在《神秘的陌生人》中,阿塔克艺术创作的两个主要特点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大量幽默的、甚至带有讽刺意味的意象引用。

阿塔克这样形容自己的绘画过程:“我的创作过程就像嘻哈。(我)会进行混音取样。”

由于马克·吐温将《神秘的陌生人》的故事设置在中世纪背景中,阿塔克在插画中化用了许多宗教母题、经典画作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技法。阿塔克的引用并不是单纯的堆叠或玩梗——“当我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某样东西时,它更多地关乎构图和氛围,而不仅仅是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参考’。”





滑动查看更多意象引用与对比

关于烟斗,阿塔克曾谈到一件幕后轶事。在某本儿童绘本的出版过程中,因出版方要求,他必须去掉画面中抽烟的场景,对于这次妥协,他一直“怀恨在心”,在下一部作品中实施了小小的报复——几乎每一页都会塞进一个正在抽烟的人。

手上捧着《神秘的陌生人》的朋友不妨翻开书找找看,哪些地方藏着正在抽烟的人呢?





滑动查看更多“抽烟的人”

第二:传统、反叛和爱的三位一体。

乍一看,阿塔克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反叛的,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颠覆性”的。

传统艺术和恶搞漫画、西方宗教和东方哲学,在他的笔下,没有什么是不能融合和碰撞到一起的。





滑动查看更多“突兀的现代元素”

可是,阿塔克同时也会形容自己在绘画方式上是一个传统老派的人。

他近乎固执地坚持手绘,“我就是喜欢颜料的味道,也喜欢在工作室中随音乐摆动。我讨厌盯着屏幕,紧盯屏幕会使我沮丧。”他完全不介意在已经涂画过的纸张上直接覆盖新的笔迹,也乐于展现粗糙的笔触,在他看来,数字绘画对笔触痕迹的平滑抹去是一种“造假”,他享受的永远是思维开放并充满惊喜的绘画过程。


▲阿塔克的工作室和桌上的鸭子吹风机,图/ATAK

在阿塔克谦逊的自述里,他并没有完成学业,作画方式也跟不上时代,但只要看过他的作品,没有读者不会被他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从地下漫画家和朋克乐手出身,所以他大胆、反叛、幽默;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对众多艺术大师的深入研究让他对画作意象的引用信手拈来;同时,他总会轻易地被打动:被儿童的欢笑声打动、被博物学家的一腔孤勇打动、被德国漫画传统打动、被人类贪婪本性造成的悲剧打动……可以说,传统、反叛和爱,构成了独属于阿塔克的浪漫主义的三位一体。

用阿塔克的话来总结他的创作动力:在令人兴奋的图像世界中创造幽默的意图,并沉浸其中,简直像站上了剧场的舞台。”


▲阿塔克的自画像

04

布莱恩·塞兹尼克


《造梦的雨果》

著绘者:[美]布莱恩·塞兹尼克

译者:宋洋格

后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仅靠黑白光影素描和简单的文字情节,就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引人入胜吗?

布莱恩·塞兹尼克(Brian Selznick)做到了。

创作者千千万,有人精通写作,有人精通绘画,而塞兹尼克的独特之处,是他精通于如何让写作和绘画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翻开《造梦的雨果》,塞兹尼克化身为文字和图像的高级操盘手,在他的笔下,插画不是文字的解释,而是叙事的一部分。

比如,在亮与暗的极致对比中,乔治爷爷穿上了那件会发光的斗篷:


再比如,在极具电影感的分镜变换中,孤儿小雨果穿过车站、躲避追捕:


黑与白的世界里,却让人看到五彩斑斓的温暖梦旅,鼓励每个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少年人,治愈每个仍怀梦想的成年人。

塞兹尼克是美国著名作家、画家,出生于1966年,毕业于世界顶尖艺术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他笔下的绘本与小说获奖无数,除代表作《造梦的雨果》外,《寂静中的惊奇》、《奇迹之屋》等在世界各地也广获好评。

凭借《造梦的雨果》,塞兹尼克获得美国凯迪克金奖和有“出版界的奥斯卡奖”之称的美国鹅毛笔奖,这本书更是被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改编成3D电影大作《雨果》,斩获多项奥斯卡大奖。但比奖项更重要的是——正如塞兹尼克在书末的谢幕语中说的那样——“我现在又造了一个新的机器人。我花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设计改良它。每一个传动齿轮都是我亲手制作的,每一块黄铜轮盘都是我精心切割锉磨的,每一片装置也都是我亲自浇筑定型的。我的机器人内部构造复杂精妙,它可以画出一百五十八幅不同的画作,它还可以写作,一笔一画地,写下一整本书,一本有两万六千一百五十几个词的书。就是你此刻读着的这一本。”


05

费德里克·帕雅


「不确定宣言」系列全九册

著绘者:[法]费德里克·帕雅克

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费德里克·帕雅克可以说是绝对意义上的冷门作家与画家。

他不是无私的立传者——他只想借用前人的眼睛,以碎片化的语句和瞬间光影的捕捉,刻画自己心中的不确定性,打响对时间和历史的战争;

他亦不是想要被悬挂在展厅里的艺术家——他烧掉了自己在美术学校的全部画作,却在一次深夜的火车闲聊后有了自己梦想中的题目:不确定宣言。

后来,他在几十年的时光中始终无法忘记这个题目。帕雅克离开了瑞士,去到巴黎,生活在荒凉的小城镇,又前往阿尔及利亚,到访中国,看遍美国、欧洲,描绘码头、沙漠、动荡、孤独……

他用中国墨画画,写一些很短的叙事作品,也出版一些书,惨败也好,畅销也罢,在他看来每一本都是重新找回《不确定宣言》的一种尝试,但是每一本都与它失之交臂:

“我拾取好几百页的笔记本:报纸的片段,回忆文字,阅读笔记。然后,一幅幅图画积累起来。它们如同档案馆的图像:复制的旧照片,照着大自然临摹的风景,种种奇思妙想。它们经历着各自的生命,却什么都不阐明,或者只是阐述一种模糊的情感。它们进入图画盒,而在那里,它们的命运还不确定。

对于字词也是同样,小小的微火,就像黑色书页上的洞。然而,它们凌乱地向前,贴到突然出现的图画上,形成一些到处凸现的、由一旦借到便永不归还的话语构成的片段。”


由2012年到2020年,《不确定宣言》以九卷的体量逐本出版,2014年获美第奇散文奖,2019年获龚古尔传记奖,2021年获瑞士文学大奖。

这套书从瓦尔特·本雅明开始,到费尔南多·佩索阿结束,一路经过戈比诺、勒南、凡·高、狄金森、茨维塔耶娃,“伟大的失败者,后世将为他们雪耻。”

我们似乎很难以某种体裁去定义这套书,文学?传记?图像小说?绘本?或许比起绞尽脑汁地下定义,坦诚地描述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才能更接近这套书的本质:“书中的那些词句、那些铅笔勾勒出的人脸和树木、由火车车窗偶然瞥见的身影、日常转瞬即逝的影像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当我们再抬起眼,我们会发现世界的美与荒诞比任何时候都要明晰。”(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莱拉·斯利马尼)



发现更多精彩

01

02

03

豆瓣&微博&小红书&抖音&视频号

@小浪打工日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