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幸福,健康是劳动的基础,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工作心态、工作效率、价值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当前人们压力大,在挣钱养家、照顾老人、教育孩子、实现个人梦想等各方面都想追求平衡,但“不如意事常八九”,焦虑、抑郁等问题难免会困扰人们,因此要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
PART01
警惕创伤后应激障碍的5个信号
有句俗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您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刚刚经历过不开心或者令人震惊、恐惧的事,然后脑海中就反复重复那些不愉快或者可怕的场景,或者看到某个场景就会把它跟曾经的不愉快、恐惧,或与未来的忧虑联想到一起;或者极度不愿意提及不愉快的过往……这些情况叫作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2024年12月发布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新增的一种职业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严重的创伤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侵入性症状 灾难性的场景在脑海中反复出现。
回避 有意回避跟创伤有关的人、地点,拒绝回忆它。
警觉性增强 其表现为易怒、易激惹、睡眠障碍等。
认知和情绪相关症状 出现记忆力障碍,或者出现情感麻木等。
躯体症状 如肌肉的酸痛、头疼,还有心悸等。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就可以考虑诊断这个疾病。
王刚指出,根据2025年4月3日国家发布的《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的相关要求,用人单位需要在平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并且准备相应的设备,比如说用于心理测量的设备、用于放松训练的设备,而且要定期给职工开展心理相关的培训和演练。
PART02
预防焦虑、抑郁,先掌握减压妙招
相比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问题更为常见,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关注度也更高。王刚表示,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跟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对此,可以适当采用一些缓解压力的方式。
通过运动来减压 运动是一种很好的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方式。根据国内外研究的一些报道,像户外运动、团体运动,对压力缓解、情绪调节很有效。
通过倾诉来减压 跟亲朋好友之间的倾诉,是非常好的一种宣泄手段,也对压力的缓解有所帮助。
通过正向感官来减压 一些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缓解压力。比如看一看绿色的植物、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听一听悠扬的音乐,闻一闻香薰,做一做、尝一尝可口的美食,玩一玩捏捏乐、压力球,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综合正向刺激来调节情绪。
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法规标准室主任医师王海椒也介绍了一些应对压力的办法。
目标“跳起来够得着”即可 首先不要给自己制订过高的目标,要“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就行。
认识到并肯定自我价值 要提高心理的弹性,肯定自我的价值,培养职业的荣誉感。比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外卖员、快递员,为群众解决了出行、就餐、购物、运输等燃眉之急,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群体。可以用自我暗示来调适心理,给自己积极的语言或想象,来调节不良的情绪。
拨打“12356”热线 可以拨打公益心理热线“12356”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PART03
有心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
除了心理问题本身外,职场中特别是白领人群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只要一焦虑、紧张就喜欢吃东西,吃多了又担心发胖影响健康,于是更加焦虑,形成了恶性循环。对此,王刚表示,这种情况叫作情绪性进食。
“我们在临床看到一类来访者,他由于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原因,选择用进食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把过度进食尤其是高糖、高热量的进食当成一种手段,而这样做肯定是不科学的。我们希望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应该用科学的方式。另外,绝大多数精神心理问题都是可以有效治疗的,所以劳动者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寻求精神卫生机构的专业帮助。”王刚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楚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