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州一位65岁的老兵张大爷在地铁站刷优待证时,闸机却迟迟不开,工作人员提醒他:“您的卡没激活,得先存1块钱。”张大爷一脸茫然——原来,优待证虽领了两年,他却一直没激活金融功能,差点错过每月发放的抚恤金。


这样的例子并非个例,数据显示,全国仍有35%的退役军人未激活优待证银行卡功能,其中不少是60岁以上的老兵。这张小小的卡片,承载着国家和社会对老兵的尊崇与关怀,但若用不对,不仅享受不到应有的优待,还可能踩中“隐形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60岁以上老兵使用优待证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细节。

首先,优待证不是“全国通票”,地域差异要摸清。很多老兵以为拿着优待证,走到哪儿都能免费坐公交、进景区,结果却碰了壁。比如四川泸州,只有叙永县、古蔺县的公交车对退役军人免费,其他县区不行;攀枝花也仅有一个县支持。这种“同市不同策”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甚至同一个省的不同城市,政策也可能天差地别。60岁以上的老兵往往习惯“经验主义”,觉得“上次在A市能用,这次在B市肯定也行”,结果可能白跑一趟。建议老兵们出行前,先通过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官网或“榕城老兵”等官方平台查询最新政策,避免尴尬。

其次,银行卡功能激活后,小心“二类卡”限额坑。不少老兵拿到优待证后,直接当普通证件用,忽略了它的金融属性。事实上,激活后它不仅能接收抚恤金、慰问金,还能享受银行专属优惠,比如免转账手续费、加油折扣等。但这里有个“隐形雷区”——大多数优待证默认开通的是二类卡,每日转账、取现限额仅5000元,甚至更低。曾有老兵因不知情,把大额存款转入优待证账户,急用钱时才发现提不出来。建议60岁以上的老兵激活时,主动询问银行是否能升级为一类卡,或至少了解清楚限额规则,避免关键时刻“卡壳”。

再者,“优先”不等于“特权”,文明使用显风范。客运站、医院等场所常设有“退役军人优先”窗口,但部分老兵误以为可以“插队”,引发矛盾。例如,某地汽车站售票厅,一位老兵因直接走到队伍最前端要求优先购票,与其他乘客发生争执。事实上,“优先”更多体现在资源紧张时的弹性安排,比如挂号、购票的专用通道,而非无条件“插队”。60岁以上的老兵历经岁月沉淀,更应带头维护军人形象,在非紧急情况下,不妨多一份耐心,让“优先”成为社会尊重的自然反馈,而非强制要求。


此外,电子优待证来了,老年老兵如何不掉队? 2025年,福州、无锡等地已推出电子优待证,手机亮码就能坐地铁、进景区。但对不擅长智能手机的老年老兵来说,这反而成了新难题。有的地方甚至逐步减少实体卡服务,倒逼“数字化适应”。建议子女或社区志愿者主动帮助老兵学习电子证使用,同时呼吁政策保留实体卡通道,避免“数字鸿沟”让老兵们“寸步难行”。毕竟,优待的核心是便利,而非技术门槛。

最后,警惕转借风险,莫让“荣誉证”变“麻烦证”。优待证既是荣誉象征,也是银行卡,一旦外借,后果严重。有的老兵因亲戚借钱,把卡连带密码交出,结果被用于非法转账;还有人轻信“代领补贴”骗局,导致账户被盗。60岁以上的老兵尤其容易成为诈骗目标,务必牢记:优待证仅限本人使用,任何索要证件、密码的行为都可能是陷阱。若不慎丢失,要第一时间挂失银行卡功能,再补办证件,双重保险缺一不可。

纵观这些细节,核心只有一点:优待证是国家的暖心政策,但用好它,需要老兵们的“火眼金睛”。从激活金融功能到规避地域差异,从文明使用到防范诈骗,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老兵们的适应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政策也在不断优化——电子证推广、全国优待目录统一等举措,正让“尊崇”变得更便捷。而对于60岁以上的老兵来说,或许最大的“优待”,不仅是政策的红利,更是全社会对他们奉献的铭记与回报。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他们守护过国家,现在该轮到我们守护他们的晚年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