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下旬,两则看似普通的贸易新闻登上了日本《日经新闻》头条:
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增加美国大豆进口;
作为美日关税谈判筹码,日本还在探讨扩大美国玉米进口量。
乍一看,这不过是美日之间常规的农业贸易协商,但细心的人却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信号,日本正在计划接盘那些被中国拒之门外的美国大豆与玉米。
赤泽亮正与特朗普
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这或许是解决美国农产品滞销困境的及时雨。但对于日本来说,这根本就是一场政治算计下的被动妥协。
日本为什么非要做“接盘侠”?
回顾美日贸易史,日本扮演“接盘侠”的角色,早已有迹可循。
80年代,广场协议签订,日本被迫接受日元升值,随后大量采购美国波音飞机与牛肉,以缓解贸易逆差压力;
90年代,日本金融泡沫破裂后,美国强势介入,日本银行、大企业开启“贱卖”模式,美国资本大举进入。
如今又轮到了美国大豆与玉米。
这并非市场选择,而是典型的政治压力下的经济妥协。
长久以来,日本依赖美军驻扎保障国家安全,外交政策更是高度捆绑美国。于是,每当美国面临经济困境,总会“敲打”日本,让其在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买单。
这次的农产品采购,不过是旧戏重演。
日本接盘美国大豆意味着什么?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有多精?大豆之外,其实就是赤裸裸的政治交易!
自特朗普政府掀起对华关税战以来,美国农业腹地就陷入了持续的困境。中国本来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在面对美方挑衅后,迅速调整采购战略,大量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
结果,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们叫苦连天,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玉米、大豆卖不出去,成为特朗普选民基础中的“定时炸弹”。
特朗普当然明白,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农产品出口问题,连任之路将困难重重。
于是乎,美国把目光转向了日本——这个在农业上对外依赖极高、又难以抗拒美国压力的盟友。
日本自二战后,粮食自给率一直偏低,大豆、玉米等饲料作物基本依赖进口。更重要的是,美日之间长期存在“不平衡贸易”争议,美国一直要求日本扩大进口以缩减逆差。
美国总统特朗普
这一次,特朗普政府直接拿出了“关税大棒”,威胁对日本汽车、电子产品加征关税,逼迫日本政府在农产品采购上有所表示。
于是,日本不得不在关税谈判中让步,考虑接盘美国滞销的大豆与玉米,换取其它领域的贸易喘息空间。
而日本此时选择接盘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美国大豆价格相较南美、东南亚供应商普遍偏高,日本企业如果被迫接受“政治性采购”,便会增加原材料的成本,最终只能将压力转嫁到消费者与下游产业。
日本一旦大规模增加美国产品进口,等于在农业领域进一步绑定美国。未来在谈判中,或将失去回旋余地,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标准、进口配额等方面,都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特朗普此番向日本转售农产品其实是打了三个算盘。
美国总统特朗普
内政上,可以安抚农业票仓,稳固选民基础。“盟友”接手了,美国国内农民压力减小了,票数自然也不会溜走。
外交上,利用经济杠杆,强化了对日本的控制力。美国逼迫日本,甚至欧盟在农业贸易上让步,将农产品贸易与安全、军事捆绑,深化盟友的全面依赖,逐渐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经贸规则。
最后就是在对华博弈问题上,美国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话语权,通过转移出口对象,打破我们的“反制效果”。
中国拒绝美国大豆,表面上是贸易战下的必要手段,实际上却隐藏着深远的战略布局。
我国通过推动农业进口多元化(大量转向巴西、阿根廷采购),逐渐摆脱对美依赖,深化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关系。同时加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进口,提升粮食安全稳定性。
除此以外,还能借机促进国内农业升级,推动东北、内蒙古等地的大豆种植,提升国产大豆自给率。
如今美豆滞销,南美大豆需求激增,美国不得不降价倾销。如果再通过期货市场操作,进一步压低美豆的出口利润,特朗普政府在农产品战线上就真的难受多了。
中日经贸关系未来走向如何?
日本接盘美豆,是否意味着中日经贸关系出现裂痕?
答案并不绝对。
其实日本此时也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日本无法完全抗拒美国压力,必须在农产品、能源等领域作出妥协;另一方面,日本深知,中国才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命脉离不开东亚市场。
这就决定了,日本在中美之间始终会采取“走钢丝”的策略,既讨好华盛顿,又不敢得罪我们。
面对日本的“被迫接盘”,中方态度温和,会继续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我们要通过经济事实与区域合作,让日本意识到,短期的对美妥协无法替代长期的亚洲发展机遇。
未来,随着中美博弈加剧,日韩等国将面临更严峻的选边站队压力。如何在大国之间保持灵活,考验着日本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其实日本有部分学者与政界人士早已意识到,继续盲目追随美国只会让国家战略空间越来越窄。但由于安保依赖、宪法限制及政治生态,美国的影响力总是如影随形,难以摆脱。
未来,如果日本始终困于对美依赖,终将沦为棋局中的“工具人”。
唯有真正融入亚洲,顺应区域合作大势,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赢得属于自己的空间与尊严。
而对于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强化自主可控的经济体系,才是应对外部压力、引领亚洲未来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