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大家都有电视冰箱大沙发,如何能够更好的卖车呢?于是卖点转向智驾(智能辅助驾驶),成为众多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随着智驾的普及,相关风险也日益凸显。近期的一起新能源汽车高速伤亡事故,更是让大众对智驾信任度降到冰点,为了缓解消费者对智驾安全的担忧,车企们纷纷出招,智驾险应运而生,其中小鹏汽车推出的智驾险备受关注。
一位视频博主直接吐槽,"兄弟们这卖车的套路啊是真多啊,小鹏刚刚推了一个智驾险,虽然每年只让我们多掏239元,但一看条款,全是心眼子,首先他们宣传啊,这个智驾推出5秒内出事他们也赔,但高速上如里智驾突然退出哪怕0.5秒没有接管,都是大事,更何况这个数据在小鹏手里,到时候怎么判,小鹏说了算 第二如果出事了,先用你的保险赔,超出的部分只赔损失的10%,小鹏说我们最多给你赔100万,你要捅个1,000万的大篓子,他才会给你赔这么多 问题是如果我能惹几千万的祸,估计车里的人啊,早都没了,这个智驾如果成熟了,还让我们多掏钱买智驾险干啥?现阶段不要信智驾,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开车才是最安全的, 那天车企把方向盘去掉, 说明这个智驾才成熟了"
如此看来,在如今车辆三者险动辄 300 万保额的情况下,“智驾险”在多数事故中能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更多像是一种心理安慰,甚至被部分人质疑是小鹏在大众对智驾信心下降时,为自家智驾站台背书的手段。
其实,小鹏并非首个涉足智驾险领域的车企。早在 2024 年 2 月,极越就与平安产险合作推出“智驾保”,试图为辅助驾驶提供保障,但后续细则未明,逐渐没了声响。同年 9 月,宝骏云海上线时也带来了智驾保障;11 月,华为系动作频频,赛力斯与平安产险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鸿蒙智行针对问界全系新增相关权益,保障权益上限根据车型不同,从 300 万元到 500 万元不等,且首年免费赠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消费者。进入 2025 年,2 月有消息称小鹏将联合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紧接着,2 月 24 日,阿维塔推出“智驾无忧”服务项目,最高保障额度达 600 万元;2 月 27 日,小米汽车宣布即将联合头部险企发布智驾保障服务,最高保障金额达 300 万元 。
这些形形色色的智驾险,目的都是为智驾系统提供风险保障,试图消除消费者使用智驾服务时的顾虑。部分是车企与险企携手的成果,如极越的“智驾保”、赛力斯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均与平安产险合作推出;小鹏、小米也明确表示将与保险公司联手。而有的车企类似服务则未透露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信息,有可能由车企独自承担保障责任。从服务形态来看,多数“智驾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保险产品,更像是一种权益,且其权益启动往往以车主已购买交强险和商业车险为前提,在商业险已涵盖部分风险保障的情况下,对车主实际保障作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例如,华为鸿蒙智行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就明确规定了启动前提:非营运和非比赛竞赛用车、事故发生时智驾功能处于开启状态且交警判定本车有责,同时交强险和商业险(车损全额)须在有效期内。此前,一位购买了鸿蒙智行新车并获赠免费智驾险的车主,在城快高架上使用智驾变道时被后车撞击且判定全责,鸿蒙智行经后台数据调取确认符合智驾险要求后,在车主未启用商业险的情况下进行了赔付,成为公开报道中较早获得智驾险赔付的案例 。但这毕竟只是少数情况,更多时候,智驾险在实际赔付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复杂问题。
此外,岚图汽车也在布局智驾险领域。2025 年 4 月 16 日晚,岚图举办技术发布会,CEO 卢放强调反对混淆概念,要保障用户知情权。岚图天元架构登场,这是全球首个具备 L3 技术能力的智能架构,同时岚图表示将于 2025 年 6 月发布智驾保障险服务,旨在为即将到来的 L3 级智驾提供安全保障。其对智驾安全有着严格标准,硬件要实现全链路安全备份,具备系统能力冗余;长时间无人接管时,车辆可自主安全靠边停车;系统失效概率极低,每运行 10 亿小时可能发生的故障不超 10 次 。
尽管车企们积极推出智驾险,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目前,我国量产乘用车智能驾驶功能大多处于 L2 及以下级别,驾驶员仍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部分车企存在夸大包装、过度营销智驾技术的情况,导致部分车主对智驾过度信任,将“组合驾驶辅助”误认为是“完美的自动驾驶方案”,当这种“宣传噱头”与“认知错位”叠加,事故风险便大大增加 。
对于消费者而言,智驾险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使用智驾的信心,但绝不能将其视为安全的“万能钥匙”。在享受智驾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时刻牢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不能因为有了智驾险就放松对驾驶安全的警惕。智驾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驾驶员应始终保持对路况的观察和对车辆的掌控,在复杂路况、恶劣天气等情况下,及时手动接管车辆,切不可盲目依赖智能驾驶系统 。
智驾险的出现是车企为推动智驾普及所做的努力,但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只有车企秉持科学严谨态度,实事求是宣传智驾技术,消费者理性看待智驾功能,规范熟练使用并牢记禁用场景,同时监管部门加强规范与监管,才能让智能驾驶在安全的轨道上稳健发展,真正为人们带来便捷可靠的出行体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