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可以按时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第二天是媒体日,属于吃汽车饭的人,所以似乎也可以叫做“车圈日”,之后都是公众日,属于给汽车人饭吃的人,简称“饭圈日”。但所有的热闹却都只在前两天,给人感觉似乎刚刚开箱,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封了箱。就像到今天,车展虽然还没有结束,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喊“明年见”了。
撰稿|土行孙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今年车展的客流,应该达不到预估的日均10万的流量了。若能维持两年前日均9万多的客流,就已经相当不错。
我在第二个媒体日进场,整个通道就已经畅行无阻到近乎萧条了。警方早就搭好的九曲回肠一样的栅栏通道忽然变得十分多余,反而让观展的客官感觉像是在逛迷宫——我觉得这届警察叔叔是懂车的,他们用这种行为艺术的象征手法在映射中国汽车的当下——恰似一个没有头绪的迷宫。
我一直以为,这个车展和真实车市的差别,就是车圈日和饭圈日差别。别看不管是旧势力还是新势力,现在日子都过得越来越拮据,但一年一度的这堂红事还是要热热闹闹地办下来的。只是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每一个觥筹交错的婚宴以后,都是漫长的粗茶淡饭的真实的日子。
车市好不好呢,看看一路上的地铁广告牌就知道了。以往的车展,去往展馆的地铁大牌到这会儿早就被卖空了。但今年我看到最临近展馆入口的地铁广告位上,播放的都还只是公益广告。而展馆内的四大块墙体广告,倒还是卖出去了两块。
车企真的穷了。但再穷也要把有限的预算放到了老板看得到的地方----毕竟,没有一个老板会坐地铁去参展的嘛。一个近几年业绩持续下滑的品牌,依旧在展馆内买了一个巨大的墙面广告。的确,谁家过年不吃一顿饺子啊。就算现在的确没钱包饺子了,还不能让我在人多的时候假装打个饱嗝吗?!
车展里有的人为了让老板看到,有的人则为了看到老板。在车展上识别车圈老板们是容易的。随从五人以上的,基本是一方霸主,掌门人级别;三人行的,往往是分管副总。
媒体日第一天在现场,如微服私访般在各个展台穿梭的不是企业老大、企业创始人就是企业吉祥物(或者三者都是),他们负责串台、握手、专访,或者钓鱼、跳舞;
而媒体日第二天还在现场转悠的,那基本就是负责产品的副总了。他们负责竞品、参数、技术.....以及话术。
不知道什么时候,企业大佬们的第一要务变成开直播,现在出门和同行见面,自己没个视频号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视频号已经变成了老板们的数字起居注----虽然有些老板的微博已经十年没人更新了。我总是好奇这些视频号的所有权到底是个人的还是企业的,老板们在个人视频号里讲话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如果以后老板离任了,这个号是人走茶凉呢还是跟着下课的老板继续直播带货呢?这个视频号在离任审计的时候是否应该纳入企业商誉范畴?说实话,我搞不明白。
说到直播,各色主播已经完全接过了车模留下的空间。几乎每一辆展车前,都支起了直播的支架,仿佛汽车已经是个心血管梗阻的病人,迫切地需要搭桥立支架来续命。
主播们在和他们并不见面的观众热烈地诉说着,似乎通过他们的镜头就可以把一辆3D的车以2D的方式解释清楚。流量是个好词儿,好就好在它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营销不再是专家把控的玄学了,而成为网红更掌握真理的BBS了。
主播已经成为很多车企正式的在聘岗位,且供不应求;与此同时,流量也很好地响应了老板们“每一份钱花费都要听到响声”的命令----有些老板花钱就为了听一响。有了响声,资本也就有了想象的空间,对吃瓜的公众也算有了一个交代。
有一位同行说,这一届的车展显得非常的.......安静。这一方面说的是参展商的参与度-----成绩不好的同学固然不喜欢家长会,有争议的同学也不想在家长会这个高光的时刻成为焦点。有一个最近频频被点名的前三好学生就缺席了本次车展。
而另一方面,则是有司开始动手整治大规模杀伤性嘴炮,习惯了打嘴炮而一朝被禁止,的确让人一时无所适从,显得有些语塞。于是场馆之内,电车怕被问智驾,仿佛心脏病人怕被问打了几个支架;而油车怕被问电车规划,就怕别人追问他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话。最终只能胡乱画几个饼,然后微笑着说,其实我们不饿。
油车电车各有心事,而摆在台上的展车却是一如预期的同质性。
那些看着入眼的,则大多都是厂商们在造型上向经典们的致敬!尽管工艺造型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期在2020年被从10年延长到了15年,但厂商们依旧怀着无比的热情在智驾平权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设计平权。让我反复有一种似曾相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而车辆的参数牌上,但凡有些亮点的,能取得毛丝级领先的,都被加粗加黑加斜体,保留到了小数点后若干位。
有技术的秀技术,没有技术的秀产品,技术和产品都没有的,还可以秀情怀----
它们急着想拉住观众:别走,我们也曾经火过!
却不料引来了观众一个尴尬的追问:那为啥你们家现在怎么就不火了呢?
于此同时,有的厂商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把汽车的变种形态展示了出来。会飞的汽车已经不稀奇了,可以入水的两栖车辆也已经隆重登场。当所有的量产竞争都已经参数化了以后,那么唯有创造新的概念才能够为国王披上新的外套。
拥有无法投产的技术的,是高科技企业;但凡有一家可以造出来了,就迅速沦为制造业了。如果有两家以上都可以生产了,那就要从头开始改PPT了。如果攒的资本足够多,那我们就可以坐下来谈谈商业模式了。商业绞索的逻辑,大致如此,每一条绞索,都有对应的教唆。
现在的车企老总们,最热衷于让下属们去寻找自家产品唯一性的东西,他们管这叫产品亮点。我所知道的上一个如此执着于排名的行当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他们如此疯狂地寻找着自己水桶上最长的那块板,却每每毫无收获。在反复苦寻无果后,他们现在觉得与其无中生有寻找并不存在的产品亮点,不如策略性地寻找让自己优秀得像霸总的竞争对手了!
于是某家新能源品牌的广告上就赫然出现了“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的称号。是否违反广告法这个问题是强大的车企法务部要去讨论的,而我莫名惊诧的是什么时候出现了“央企新能源”这样一个崭新的以投资主体为区隔的细分市场?正所谓只要市场足够细分,或者,只要定语足够长,我肯定能在一个领域成为冠军。
离开车展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夕阳里,一切的身影都被拉长、扭曲,然后交叠在一起,仿佛一切都戴上了一副纸的枷锁,失真到让我已经忘记它们原来的样子。我戴着的耳机里播放着约翰.列侬的《GIMME SOME TRUTH》:all I want is the truth now ,Just give me some truth now ......
“太阳落山的时候,是最看不清真相的时候啊” 我心里不禁对着列侬这样咕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