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要上新了。
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需设电梯、增强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继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好房子”首现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作出上述规定。2025年5月1日起,该国家标准开始实施。
2025年5月1日起,《住宅项目规范》开始实施。
“提升新建住宅标准,建设更多‘好房子’”,无疑是新规释放的最强信号。
根据新的住宅项目规范,“好房子”长啥样?有什么硬性指标?层高高了、楼板厚了,电梯成“标配”,对市民群众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上述问题,南都记者采访多方,解析新规下好房子的那些“硬指标”。
卧室、客厅、卫生间
通通要变高
为房子“增高”,是本次新规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
此前,2011版《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住宅层高宜为2.8米”,并未对层高作强制规定。而本次新规则将原规范规定的“宜为2.8米”调整为“不低于3米”。
在住宅建筑领域,层高由两部分组成,即“楼板厚度”与“室内净高”,而室内净高正是影响居住体验的重要因素。对此,《规范》也明确规定:卧室、起居室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6米;厨房卫生间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2米。
“提高层高,一方面能创造更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满足个性化装修、适应不同的生活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荃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提高层高是住宅迈向高品质重要的一步。
“在安装中央空调时,顶面通常需要下吊25-35厘米才能包裹空调内机,如此一来,层高低的住宅就会显得压抑。”马先生是广州一家空调企业的工程负责人,他对南都记者说,随着本次新规落地后,新建住宅层高增加20厘米,将为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等设备提供充足安装空间,从而解决‘压层高’的问题。
“针对流行的吊顶设计而言,如果吊顶后的净高低于2.4米,我们通常就不建议做吊顶了。”从事装修行业多年的张先生,目前是广州一家装修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南都记者,提高层高和室内净高,让房子能够适配更多提升居住舒适性的装修解决方案。
高层住宅层高是衡量项目质量的指标之一。
层高,除了影响居住体验,也与建筑质量息息相关。
“规范里的层高,指的是‘室内净高’加‘楼板厚度’。室内净高增加,可以让房子看起来更宽敞;现行规范下,楼板越厚,房子的隔音、荷载能力就越强。”中建一局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一级建造师刘伟告诉南都记者,楼板厚度是判断建筑质量的标准之一,但相对于楼板在层高中的厚度和占比,消费者普遍更关注的是室内净高。
对于楼板厚度,本次颁布的《规范》亦有明确:新建住宅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实心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而此前,针对住宅建筑楼板厚度,相关规范均未有针对性标准。
“一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会把楼板做得非常薄,有的甚至只有八九厘米。”上述长期从事装修行业的张先生也告诉记者,自己的工地曾多次出现装修时打穿楼板的情况。
张先生对记者介绍,房屋楼板过薄,一方面导致隔音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则是容易发生施工纠纷。“楼板太薄,装修时就容易出现开裂、漏水的问题,很容易引起邻里纠纷;另外,由于隔音问题,一些业主不得不另外铺设隔音装置,无论如何,都会增加房屋的使用成本。”
对此,《规范》对噪声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规范》提高了卧室、起居室与相邻房间之间墙、楼板的隔声性能要求,从“不应大于75分贝”提升为“不应大于65分贝”;另一方面,对电梯、水泵、变压器等共用设施设备以及空调外机传至室内的噪声,也做了具体限值:传至卧室的低频噪声不能超过30分贝,起居室不能超过40分贝。
四层以上都要装!
电梯或成未来住宅标配
随着本次新规出炉,新建住宅的部分“硬指标”得以提升。
其中,住宅电梯配置成为关注焦点。从2025年5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新建住宅需执行新规标准:4层及以上住宅必须至少配置一台电梯。而在此前的相关标准中,“7层”,才是住宅设置电梯的强制门槛。
“4层以上必须配备电梯,是未来新建住宅普遍能够达到适老化、智能化需求的关键。”广州一家房产中介公司负责人林先生对南都记者说,除了方便出行外,低层住宅配备电梯在物品搬运、医疗救护等方面,也能起到提升居住体验的作用。
电梯配置直接影响着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没有电梯,很多人就会减少下楼的频率,这一现象在老年群体中尤其明显。”林先生告诉南都记者,据其公司研究部门数据,全国范围内,在未配置电梯的多层住宅(楼层多为5层-9层)中,60岁以上居民日均活动半径仅为电梯住宅同龄居民的三分之一。
部分老旧小区加装的外挂电梯。新华社发
黄女士在广州一家地产公司担任副总裁,在她看来,低层住宅配备电梯,还有看不见的“效果”。“与后期加装电梯不同,原装电梯对部分住户采光出行没有影响,将极大减少相关的邻里纠纷。”黄女士对南都记者说。
“相比原装电梯,加装电梯有时候无法完全解决便利出行的问题。”广日电梯工程业务部负责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小区由于楼道设计原因,往往只能采取半层入户的电梯加装方案。他坦言,这意味着居民出行,仍还要走半层楼梯才能坐上电梯。
新规实施后,电梯或成为未来住宅的标配。“4层及以上都要配置电梯,今后可能就不存在没有电梯的住宅了。”黄女士向记者介绍,如今住宅市场4层以下的产品占比较小,且很多新建的别墅和叠墅产品为客户预留电梯井,已成为常规操作。
除了对设置电梯的住宅楼层提出要求外,《规范》还基于智能化对电梯提出了要求——要求住宅建筑的公共移动通信信号能够覆盖到公共空间和电梯轿厢内。
对此,广日电梯工程业务部负责人认为,这一规定使电梯发生紧急情况下,可及时与外界联络,保障乘梯安全和救援时效。“从另一个方面,外卖、快递等服务人员能在电梯里正常通话,从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这些行业的服务质量。”该负责人对记者说道,对居民而言,生活便利了,房子住起来也就更舒服了。
“软硬”兼具,才算“好房子”
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须设电梯、增强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随着本次新规出炉,新建住宅的部分“硬指标”得以提升。
然而,真正的“好房子”自然也离不开“软实力”的支撑。“‘好房子’不仅要建得好,还要‘养’得好。”谈及对“好房子”的理解,广州华南新城物管会副主任、业主代表张翠微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是居民衡量房子是否“好”的关键。
真正的“好房子”离不开“软实力”的支撑。
在张翠微看来,在建设完成后,房子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业管理水平的优劣。“公区环境维护得好不好、机电设备是否安全运行、处理居民反馈是否及时、账目收支是否公开透明……做不好这些,楼就算盖得再漂亮,也很难称得上是‘好房子’。”张翠微认为,要提高房子的“软实力”,必须有好的管理制度去保障。
“只有‘软硬’皆备的房子,才能算得上‘好房子’。”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刘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社区治理水平是衡量“房子”是否好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社区善治的必经之路。
采写:南都记者 朱唯信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