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一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卷入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婚外情丑闻的规培医师董袭莹,目前已离开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现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仍处于规培阶段。其在中日友好医院的规培记录显示,她本应按计划轮转至脊柱外科,但此前因与肖飞的不正当关系被违规留在胸外科,引发其他医生不满。



4月29日,知网(CNKI)已无法检索到董袭莹的学术论文,此前其发表的9篇英文论文及2篇中文论文涉及骨科、妇科、泌尿科等多个领域,跨度极大。例如,她曾参与撰写《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系列研究,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材料科学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引发学术界对其研究深度和参与度的质疑。专家指出,规培生因频繁轮转难以稳定参与跨学科研究,此类成果可能涉及学术不端或权力干预。

董袭莹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女子学院经济学专业,2019年通过北京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试点班”项目转入医学领域,仅用四年时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该模式允许非医学背景学生通过选拔进入医学教育,但董袭莹的快速跨界(从经济学到医学)及多领域学术产出(如消化内科、神经外科、肿瘤学等)被指违背医学人才培养规律。



其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邱贵兴,而她的研究方向为妇科影像学,毕业后却进入泌尿外科工作。此外,多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医学界权威人士,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邢念增,进一步引发对其学术资源倾斜的质疑。

董袭莹的规培经历暴露了制度漏洞。她不仅缩短了规培时间(从规定的3年减至1年),还通过非正常程序留任胸外科,凸显“人情”与“权力”对医疗人才培养体系的侵蚀。公众担忧此类操作可能导致临床医生专业能力不足,威胁患者安全。



董袭莹的论文涉及领域广泛且高产,但作为规培生,其研究参与度与稳定性存疑。例如,她在消化内科的案例研究发表于入学仅一年后,而《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的撰写更需多年临床积累,其贡献真实性引发争议。专家呼吁建立更严格的学术审查机制,防止“挂名”和“权力背书”现象。

尽管该模式旨在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但董袭莹案例暴露其可能被滥用于“速成”医学精英。协和医学院需平衡创新与规范,避免教育公平性受损。



公众要求对董袭莹的学术成果、规培记录及家庭背景(网传其父母为高校与国企高管)展开独立调查,并公开结果。目前,中日友好医院仅处理了肖飞,对董袭莹的违规行为未予明确回应。

事件折射出医疗系统内权力干预、学术腐败等深层问题。专家建议强化规培监督、规范学术署名规则,并建立举报人保护机制,以重塑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



董袭莹事件已从个人丑闻演变为对医疗公平、学术诚信与制度漏洞的集体拷问。唯有通过透明调查与系统性改革,才能避免类似问题重演,守护医学教育的纯粹性与患者权益的底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