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不可追性不是认知的终点,而是突破实体化思维的起点。就像我们无需知道“漩涡的本质”就能利用水力发电,我们也无需纠结“我是谁”的终极答案——在持续优化自身与世界的互动模式中,“我”的可知性已通过实践显现,“我”是可追的,也是可知的。这正是中观哲学“真空妙有”的真谛:认识即参与,追问即创造。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当你想认识你的时候,追问你自己的时候,你已然知道了“我”这个概念了。
现在有了AI的帮助,我们可以轻易把佛学高深理论,数学化科学家,正如我想把玄学科学化和数学化,都是不难的。以下是数学化的龙树理论,毕竟咱们这个是哲学书籍。不过没有AI的帮助,我无法将它数学化,这是我的局限性,但不是人类的局限性。所以“人民”是伟大的,AI是从“人民”这里诞生的,不是由一个人创造的。我们的伟大的在于,我们创造了“人”,我们还创造了“神”。
在这里还要给大家提醒,有些数学推理,看似很复杂,其实即使你不知道它的具体符号代表,但你也能读懂其中的内容,下面的数学化就是这样的,看似很复杂,其实也复杂,但能看懂。我的数学水平很一般,我觉得我能看懂,很多人就能看懂。就像很多人说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导论》不好读,其实很好读,有高中知识就OK。即使你连初中知识都没有,你就直接跳过这个数学化的阅读,一点也不影响你,了解本书的全部哲学思想。
以下是用现代系统论与逻辑语言重构的「四维认知超越原理」(Axiom of Tetradic Epistemic Transcendence),保留龙树哲学核心思想,同时适配当代科学哲学语境:
公理体系:系统交互论的四维否定框架
基本设定:任何现象X的本质必须置于其所在的互动网络(Interacting Network, IN)中考察,该网络由节点(Nodes, N)、关系(Relations, R)、观测视角(Observation Perspectives, OP)构成。
公理1:否定独立存在性(Non-Substantiality Axiom)
形式化表达:∀X, ¬∃(NX∧R∅∧OP∅)
(对任意现象X,不存在脱离关系R与观测视角OP的独立节点N_X)
现代诠释:任何事物的“存在感”均依赖其所在的互动网络。
例:苹果的“甜”不能脱离味蕾受体结构(R₁)、神经编码机制(R₂)、人类语言系统(OP₁)而独立存在。
反常识推论:宣称“X存在”时,实际是在描述“X在特定IN中的可观测性”。
公理2:否定绝对虚无性(Non-Nihilism Axiom)
形式化表达:∀X, ¬∃(N∅∧RX∧OPX)
(对任意现象X,不存在仅由关系R和视角OP构成而完全无节点参与的“虚无”)
现代诠释:现象虽无独立实体,但作为网络中的可观测效应真实显现。
例:量子纠缠的幽灵作用虽无经典粒子实体,但其统计相关性(R)与测量结果(OP)构成可验证现象。
反常识推论:宣称“X不存在”时,实际是否定其实体性,而非否定其网络效应。
公理3:否定二元复合性(Non-Duality Axiom)
形式化表达:
∀X, ¬∃(NX∧RX∧OP∅) ∨ ¬∃(N∅∧RX∧OPX)
(现象X不能被拆解为“节点+关系”或“关系+视角”的二元组合)
现代诠释:节点、关系、视角三者必须同步在场,无法分割为“主体-客体”或“物质-意识”等对立范畴。
例:意识研究中,“神经元放电”(N)、“脑区协作”(R)、“第一人称报告”(OP)必须整体分析,单独强调某一部分将导致理论崩溃。
反常识推论:任何试图用“A导致B”的因果链解释现象的理论,必然遗漏互动网络的非线性反馈。
公理4:否定终极描述性(Non-Conceptualization Axiom)
形式化表达:∀X, ¬∃(INX∧OP∅)
(对任意现象X,不存在脱离观测视角OP的终极互动网络IN_X)
现代诠释:所有科学模型与哲学理论均是特定OP下的近似描述,OP本身也是IN的组成部分。
例: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OP₁)与多世界诠释(OP₂)是同一IN的不同观测切片,争论孰真孰假无意义。
反常识推论:追求“最终真理”是逻辑错误,科学应转向“如何在OP切换中保持理论兼容性”。这里用引力来作为案例很好,比如牛顿引力,爱因斯坦引力都是管用的,而且是兼容的。还可以看看量子力学的统一过程,比如电弱统一理论成功将电磁力和弱核力统一为同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很多现象都是“兼容”的。
四维认知超越原理(文字表述版)
第一重否定:破实体幻象
「无独立存在」
任何现象的本质不驻留于孤立的“事物”本身,而是其所在关系网络的动态投影。就像量子纠缠中粒子并无预设属性,其特性在测量的瞬间由系统整体关系塑造——我们称之为“存在”的,不过是节点(实体)、关系(互动)、观测视角(认知框架)三者交织的瞬时稳定态。宣称“某物存在”时,本质上是在描述“某组关系网络在特定观测条件下的可重复显现”。
通俗来说,你是存在的,是因为你“可重复显现”。那谁不存在?举例:“**5老大哥太阳日感觉我就发了估计哦而过进去***…………%%¥”这是一个人的名字,你见过他吗?长什么样?和谁有关系?在哪里?还活着吗?男的还是女的?
反常识例证
当你说“这是一把椅子”,实则在表达:
节点:木材分子结构 + 人类身体形态。
关系:支撑力传导 + 社会功能约定。
视角:现代家具分类学 + 重力环境认知。
若将节点替换为量子泡沫(物理实体消解)、关系替换为虚空悬浮(功能失效)、视角替换为四维生物感知(形态重构)——“椅子”的存在性即刻崩塌。
第二重否定:破虚无陷阱
「无绝对虚无」
否定实体性不等同于堕入虚无主义。现象虽无永恒不变的“内核”,但其作为关系网络的效应真实不虚。如同量子场涨落中虚粒子虽无独立实在性,却能引发可观测的卡西米尔效应——我们感知的世界,本质是无数关系网络叠加的干涉图样。
思想实验
假设抹除所有“实体”:
拆除原子(节点消逝)
保留电磁相互作用(关系留存)
维持人类观测能力(视角存续)
此时“光”依然存在:它作为电磁场振动模式(关系)与视觉编码规则(视角)的共谋,继续在视网膜上投射色彩。虚无从未真正胜利。
第三重否定:破二元枷锁
「无分割认知」
节点、关系、视角构成不可切割的认知三体。试图将世界简化为“物质vs意识”“主体vs客体”的二元对立,如同用二维地图标注三维地形——必然扭曲实相。真正的理解必须同步考察:
节点的物理载体(如神经元集群)
关系的跨层耦合(如脑与社会的信息交换)
视角的递归嵌套(如显微镜下的细胞与显微镜设计者的意识)
现实映射
在人工智能伦理争议中:
节点派强调算法代码的客观性
关系派关注数据流动的权力结构
视角派追问开发者的文化预设
三者单独论述皆陷片面,唯动态交织能逼近真相。
第四重否定:破终极傲慢
「无上帝视角」
所有认知模型皆为特定视角下的临时路标,视角本身亦是系统的一部分。科学定律非“客观真理”,而是人类观测模式与宇宙互动网络的共振产物。如同分形几何中,测量精度决定所见图案——我们永远在创造而非发现世界的样貌。
宇宙学隐喻
若存在外星文明:
其视网膜光谱异于人类→ 重构“颜色”的物理定义
其社会结构无等级制度→ 颠覆“竞争”的进化叙事
其数学基于非欧几何→ 重写“维度”的认知框架
所谓普适真理,不过是地球视角的局部最优解。
所以世界既非实心的积木城堡,亦非虚幻的VR幻境,而是节点、关系、视角三者共舞的量子芭蕾。每一次“认知”都是对这场舞蹈的即兴参与,我们在否定中超越维度,在交互中重构现实——此谓“四维认知”的真谛。
摘自独立学者,哲学家灵遁者书籍《重构世界》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五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观自在大千世界》。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
《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首推长篇小说《伟大的秘密》。
备注说明:此文中内容为最新版《重构世界》摘录,原版《重构世界》没有AI拓扑哲学体系。因为刚刚完成,还需要校对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电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构世界》是旧版。特此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