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道德的底线一旦被反复践踏,最先腐烂的,往往不是社会规则,而是人心。
不得不说,现在互联网经常能刷到一些白嫖电商的一些新闻,有一些羊毛党理直气壮的说法是:“商家黑心,我薅他们怎么了?”
但你仔细想想,部分商家黑心不代表全部商家黑心,这些电商平台上的大多数商家,除去一些头部之外,其实就是一些靠辛苦做货、日夜打包的小商贩、夫妻店、个人创业者。
他们不一定这些人幻想中的“黑心商家”,而是靠一单一单订单勉强维持运营的劳动者。
他们没有议价能力,面对不良买家的骚扰、恶意退货只能忍气吞声。
而这种用“薅资本羊毛”来自我道德合理化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缺德!
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打击不公,其实是在打击和你一样辛苦生存的小人物。
4月29日,《法制进行时》就曝光了一则令人三观炸裂的新闻:
一名女子在网购内衣后申请退货,但寄回给商家的却是穿了大半年的旧内衣。
更讽刺的是,这件旧内衣还是她去年就在同一家店铺买的。
商家察觉异常,指出这件黑色内衣是去年的旧货:
“你去年就在我家买过一模一样的,穿了大半年,今年又买了件新的,把去年的退给我?”
说到底,这位女子的行为,确实是个奇葩个例,但如果你稍微关注一下电商行业内部的数据,你就会发现:
这类“先买后退”“假退真骗”的操作,并不罕见,甚至在一些社交平台、羊毛党群体中,还形成了“技术流”。
这些人将电商规则研究透彻,利用平台“无理由退货”政策,大肆薅商家的羊毛。
他们不是消费者,而是利用规则漏洞牟利的“规则寄生者”。
而且这种现象已经从最早的电子产品、服装扩散到了美妆、食品、甚至一次性用品:
化妆品用一半再退。
舞蹈服穿着去表演,表演完退。
露营用具用完后全套退回。
这些行为,本质上不是在维权,而是在“盗窃”,只不过它们借助了合法的退货规则进行掩盖。
这里呢,可能有人会说,商家倒霉活该,谁让他们搞“七天无理由退货”。
可别忘了,这其实是一些电商平台规定的,商家承担的损失,最后都会通过商品定价、运费政策甚至平台手续费,间接摊派到所有普通消费者身上。
简单说,这些“职业羊毛党”的恶行,不是在占商家的便宜,而是在吃这些守规矩用户的血。
而商家要么提高商品价格,要么降低商品品质,要么干脆收紧退货政策、增加审核环节,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
而平台方呢,常常为了维护表面上的“用户体验”,在面对这些明显有问题的退货行为时,不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在他们眼中,活跃度、订单数、GMV才是第一位,个别商家的死活无关紧要。
那当退货率越来越高,商家就会开始怀疑所有申请退货的用户时,那些真的买到残次品、有正当理由要退货的消费者,也会被一并标签为“恶意”。
不得不说啊,现在的互联网让很多规则变得模糊,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反正没人发现”作为行事标准。
但,道德滑坡,从来不是突然掉进深渊的,而是一步步往下滑,直到你发现自己站在了最底层,还在笑别人“太傻太规矩”。
所以吧,这事不是个别人的品德问题,而是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共同放弃规则的结果。
每一次规则的宽容,都可能被某些人当成钻空子的机会;而每一次钻空子不被惩罚,都可能被更多人当成“聪明”的范本。
当然,这句话,胖胖不是偏袒哪一方。
那些明着薅羊毛的买家和暗里坑人设套的黑心商家,本质上都一样:一个在明偷,一个在暗骗。
他们共同制造的,是一个越来越没人相信规则的市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互相算计”的局面,最终塑造了一个高度防备、彼此敌视的交易环境。
消费者不信任商家,商家也不信任消费者,而平台则对双方的冲突保持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姿态,你死我活,反正我收中间的抽成、赚活跃度、做漂亮的数据报表就行。
于是,真正被牺牲掉的,是那个原本该是互联网商业核心的词:信任。
而当信任彻底消失之后,剩下的就是防骗、设防、比烂——谁更狠、谁更会钻空子、谁更会利用规则坑蒙拐骗,谁就“更聪明”。
这样的逻辑一旦蔓延,平台不再是交易的桥梁,而变成了斗法的擂台;规则不再是保障公平的工具,而成了双方斗争的战术资源。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普通人会从中学到的,不是诚实守信的价值,而是“你不坑人就会被坑”的生存哲学。
这时候,我们就得问一个问题了:
当所有人都觉得“别人都在薅,我不薅就吃亏”,那最后吃亏的,会不会是整个市场?会不会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
这三方之间的裂痕只会越拉越大,谁也不再相信谁,谁也不再为谁让步。
所以吧,道德滑坡呢,不是等你看到某个人“奇葩操作”才意识到问题严重,而是当这种操作被更多人默许、模仿、甚至传授时,它就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病灶。
它腐蚀的不只是商家利润,也不只是消费者的体验,而是我们对“规则还能维持公正”的信心。
每一个占了小便宜的人,无论是黑心商家或是白嫖的羊毛党,都是把自己和社会一起推进深渊的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