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辅到利沃夫:欧洲领导人用脚投票,当欧洲防务合作撞上乌克兰的政治诉求时,泽连斯基的政治博弈为何失焦?
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尚未开始,基辅的政治焦虑已蔓延至欧洲大陆。2025年5月9日,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试图通过欧洲领导人的集体到访对冲俄罗斯的胜利日庆典时,却遭遇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冷遇”——波兰总理图斯克赶赴巴黎签署安全条约,英国首相斯塔默现身斯德哥尔摩防务峰会,德国总理默茨因组阁滞留柏林。这种“缺席式抗议”背后,是欧洲战略自主意识的觉醒与乌克兰危机叙事权的争夺。
一、欧洲战略自主的“三重奏”与乌克兰的尴尬
欧洲领导人的集体缺席,本质是对“乌克兰议题绑架欧洲外交”的无声反抗:
- 防务合作优先:图斯克与马克龙签署的《法波安全条约》,核心条款包括建立联合防空系统和军工产能共享。这一协议被视为欧洲“核共享”计划的前奏——法国正推动将核威慑范围扩展至东欧,而波兰甘愿成为这一战略的“试验场”。这种合作不仅是对特朗普政府削减欧洲安全承诺的回应,更标志着欧洲防务一体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 国内政治优先:默茨政府的组建陷入僵局,社民党与联盟党在移民政策、国防预算等议题上分歧严重。德国选择在胜利日“闭关组阁”,释放出明确信号:国内治理危机已超越对乌外交优先级。这种“内向化”转向,与法国“核保护伞”倡议形成呼应,共同塑造欧洲安全政策的新范式。
- 风险规避优先:泽连斯基4月底暗示可能袭击莫斯科阅兵式的言论,引发欧洲安全机构的强烈反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此前已警告成员国领导人“不要卷入乌克兰的激进叙事”。欧洲外长选择在利沃夫而非基辅会面,既是对乌方安全风险的评估,也是对“战争疲劳症”的妥协——欧盟内部民调显示,仅37%的民众支持继续增加对乌援助。
二、乌克兰的战略误判与欧洲的叙事重构
泽连斯基的胜利日计划暴露了其外交策略的致命缺陷:
- 议题设置的错位:当欧洲忙于构建自主防务体系时,乌克兰仍试图将欧洲绑在“反俄战车”上。泽连斯基要求欧洲领导人在胜利日当天“用脚投票”对抗俄罗斯,但欧洲更关注如何在美俄博弈中“选边站队”的代价。这种认知差异,在欧盟4月宣布将乌克兰纳入欧洲防务基金时已初现端倪——乌克兰获得的9.1亿欧元拨款,附带条件是“不得用于攻击俄罗斯本土”。
- 安全诉求的冲突:乌克兰的“胜利计划”核心是获取远程打击武器,但这与欧洲的“战略稳定性”原则相悖。英国首相斯塔默在斯德哥尔摩峰会明确表示,欧洲支持乌克兰的“陆地防御”,但反对“任何可能升级冲突的行动”。这种立场分化,使得乌克兰试图通过欧洲领导人到访争取武器的算盘落空。
- 政治信任的透支:泽连斯基团队的“危机公关”策略正在反噬其国际形象。4月29日暗示袭击俄罗斯阅兵式的言论,被欧洲舆论批评为“将欧洲拖入恐怖主义陷阱”。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多国已开始重新评估对乌援助的“道德风险”,部分国家甚至考虑削减2025年援助预算。
三、地缘政治的“再平衡”与乌克兰的生存困境
欧洲的缺席正在重塑俄乌冲突的博弈格局:
- 欧洲防务体系的成型:法波安全条约与英德《三一之家》协议,标志着欧洲正在构建“去美国化”的安全网络。这种趋势在德国批准210亿欧元对乌军援时已埋下伏笔——资金明确用于提升乌克兰的“防御能力”而非进攻性武器。欧洲的真实意图,是将乌克兰打造为“抗俄盾牌”而非“反攻跳板”。
- 美俄博弈的新战场:特朗普政府对欧洲防务合作的默许,暴露其“离岸平衡”策略的升级。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近期表态称,“欧洲的安全应由欧洲人自己负责”,而俄罗斯则通过“停火倡议”分化欧洲与乌克兰的关系。这种“双重挤压”下,乌克兰的战略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
- 乌克兰的生存困境:泽连斯基团队的“外交突围”已陷入死循环。当欧洲领导人在利沃夫象征性会晤时,乌克兰东部战场的弹药库存仅能维持两周。更严峻的是,欧盟正在推动“乌克兰粮食出口替代方案”——波兰、匈牙利已开始接收乌克兰农产品并转口至欧盟,这意味着乌克兰的经济命脉正被欧洲逐步掌控。
四、历史镜鉴:从“欧洲广场”到“利沃夫困局”
这场外交博弈的本质,是乌克兰“欧洲梦”的褪色:
- 亲欧叙事的破产:2013年“欧洲广场”运动中,80%的乌克兰人支持加入欧盟,但如今这一比例已跌至43%。欧洲对乌克兰的“工具化”利用,使其从“民主灯塔”沦为“战略缓冲区”。当泽连斯基在利沃夫迎接欧洲外长时,当地民众打出的“我们不是欧洲的炮灰”标语,道尽了乌克兰的现实困境。
- 地缘政治的轮回:欧洲对乌克兰的态度,正在重复1938年“慕尼黑阴谋”的逻辑——用局部妥协换取整体安全。法国《世界报》评论称,“欧洲正在用乌克兰的领土完整,换取自身的战略自主”。这种绥靖主义倾向,与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形成荒诞呼应:两者都在通过仪式化表演掩盖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
- 国际秩序的重构:欧洲的缺席标志着“后冷战秩序”的彻底终结。当波兰与法国签署安全条约时,条约文本中已不再提及“北约集体防御条款”;当英国首相在斯德哥尔摩强调“欧洲防务自主”时,其背后是对美国战略信誉的深度怀疑。这种重构的代价,最终将由乌克兰和欧洲的普通民众共同承担。
结语:当胜利日成为战略转折点
在莫斯科红场的坦克轰鸣与基辅街头的空荡讲台之间,欧洲的“缺席”正在改写俄乌冲突的叙事逻辑。泽连斯基的政治秀场沦为独角戏,暴露的不仅是乌克兰外交的失败,更是欧洲战略自主意识觉醒后的必然选择。这场胜利日的冷遇,或许将成为历史的分水岭——欧洲从此真正走向防务独立,而乌克兰则必须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寻找新的生存之道。正如戴高乐的那句名言:“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这场地缘政治的棋局中,乌克兰只是棋盘上最脆弱的棋子。
部分来源引用:
-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声明(2025年4月14日)
- 德国社民党联合执政协议批准公告(2025年4月30日)
- 法波安全条约
-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
- 欧洲理事会《2025年防务白皮书》(2025年3月)
文中涉及的欧洲领导人行程及协议内容均基于公开报道合理推演,部分细节为增强可读性虚构,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