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的尊重是一种细心的爱。
说个场景你脑补一下:一个抑郁的孩子回家休息,不爱出门,与其说不爱出门,是不敢出门啊!因为出门之后,怕被认识自己的人,或者邻居问惊讶地道:“呀,孩子你今天没去上学啊?”
就是这么轻轻地问下,都有可能把抑郁的孩子所惊吓到。
于是干脆就不出去,怕出去、不好意思、更怕别人的异样眼光。
《世说新语》记载,嵇康赴死之际,从容“顾视日影”,那份淡然背后,是对世间误解的清醒认知。
时光流转至当下,抑郁症患者在面对邻居一句“今天咋没上学” 时,内心所涌起的惊惶,正是这种被审视的恐惧在现代社会的映照。
有位初中生在日记中吐露心声:“张阿姨第三次问我为啥不去学校,那一刻,我感觉校服领口猛地收紧,仿佛被无数双冰冷的手扼住咽喉。” 这种对 “异样标签” 的惧怕,本质上源自人类对融入群体的本能渴望。恰似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刻画的纳西索斯,过度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最终溺亡于自我凝视的深渊。
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达83%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饱受 “社交暴露焦虑” 的折磨,他们对外界评价的敏感程度,是普通人的3.2倍之多。这般心理状态,宛如惊弓之鸟,哪怕最轻微的询问,也会瞬间触发他们对再次受伤的应激反应。
其实不仅是抑郁的孩子如此,成年人也是如此。
几乎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都会存在或轻或重的病耻感心理,既然有这种病耻感的心理,那么大多数的患者是不希望自己患病的事情,被家人以外的人知道的。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接受自己的病情,也不代表他们排斥自己的病情,而是他们不想被太多人知道自己这事。因为误解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