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随着BLG.Wei梦魇冲排失败,BLG在LPL第二赛段循环赛中1:2不敌WBG,以4胜5负的成绩位列登峰组第六。这支去年还站上世界赛亚军领奖台的队伍,如今状态起伏,引发了大量粉丝的不满。
赛后,BLG电子竞技俱乐部官方微博评论区陷入被攻陷的状态,大量粉丝指责教练组在BP阶段失策,甚至直接呼吁俱乐部更换教练。
而这一幕并非孤例,类似的情绪也在IG和WBG的官博评论区出现。在短短一个赛段内,三支积分榜排行中游战队的粉丝,几乎同时将矛头指向教练组,背后并不只是因为战绩不佳,更与2025年新赛制下教练职责的变化密切相关。
3月12日,拳头游戏宣布,从即日起,包括MSI季中冠军赛、S15全球总决赛在内的所有官方赛事将全面启用“无畏征召”模式。
与以往不同,这种模式要求每局比赛所使用的英雄在之后的对局中将无法再次选择。BP的资源紧张度陡增,阵容规划更需前瞻性,战术储备也需要更加丰富。这也意味着,教练在比赛中的角色从原来的辅助者转变为核心策划者。
尤其是在第二赛段这种单循环BO3赛制下,一旦打满三局,强势英雄在前两局已被用尽,第三局很可能需要祭出非常规阵容,比如BLG尝试过的卡萨丁梦魇中野组合,IG则出现过上单豹女、打野佛耶戈、辅助蜘蛛等无前排体系争议阵容。
在粉丝看来,这些选人上的“怪阵容”正是战队输掉比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成为质疑教练BP能力的直接证据。
然而,从战队的角度来看,选择更优秀的教练理应是提升战绩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恰恰在于,“什么是好教练”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相比选手可以通过训练赛表现、数据统计、个人操作等方式快速评估实力,教练的价值则更为隐性,往往需要完整的BP决策、战术执行以及选手管理周期,才能逐步显现其影响力。
一旦赛季开始后发现教练不合适,赛中更换往往代价不菲,不仅会打乱队伍节奏和磨合节奏,还涉及额外的经济成本。对于资源有限的中下游战队来说,试错成本尤为高昂。因此,如何在赛季开始前就精准识别一位真正适合战队发展的教练,已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的核心议题。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即使是顶级俱乐部,也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练评估机制。教练的任免与评价,仍主要依赖于社区舆论与俱乐部内部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系统的衡量标准。
当然,当前战队教练难以被评估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教练的职责非常广泛,不仅包括BP决策,还涉及战术体系制定、选手心理建设、训练安排与效果追踪等多个方面。其次,比赛的胜负往往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教练的影响很难被拆解出来。再次,不同战队中教练的决策权大小不一,有时BP可能更多由选手主导,这也让责任归属变得模糊。
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构建一套超越主观印象的评价体系。
一个理想的教练评估框架,应该基于数据与职责双重维度展开。在职责层面,教练的工作可以拆解为选人、战术策划、BP执行、训练组织、选手培养、心理建设与团队管理等若干模块。每一模块都可以设立相应的量化指标。比如BP模块中,可以考察BP胜率、强势英雄获取率、阵容容错率等。
在选手培养方面,则可以追踪选手在教练执教期内的成长曲线,如KDA、对线补刀差、伤害转化率等关键指标的改善程度。
战术模块中,则可通过分析局间阵容调整成效来判断教练的临场应变能力。
而这套体系的基础,是高质量的数据采集与整理能力。
战队数据部门需要对比赛中的BP顺序、战术执行、经济节奏、团战表现等进行结构化记录,结合训练赛的模拟数据,为教练的战术规划与执行效果建立清晰的因果链条。
与此同时,联盟层面也应提供统一的比赛数据记录标准和回放分类支持,确保每一场比赛的教练行为能够被可追溯、可比对、可复盘。
更进一步,还可以引入一定的质性评价机制,确保那些无法用数字衡量但极其关键的维度不被遗漏。比如队员的匿名满意度调查,管理层对训练气氛与沟通效率的打分,甚至粉丝社群中对教练的认知变化趋势,都可以作为参考数据,与量化指标交叉验证。最终通过组合权重模型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教练绩效评分,用于战队内部决策、联盟评优、人才培养等多个场景。
当然,建立这样一套体系并不容易,它需要行业、联盟与战队之间的协同合作与共识达成。但也唯有当教练从一个模糊不清的角色,真正转变为一个有标准可循、 能被评价、也能被替换的专业岗位,我们才有可能在教练的选用与评估上实现真正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