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王品芝
实习生 张馨月
“劳动最光荣”,这句小时候常听到的口号,成为很多人对劳动最朴素、最深刻的认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9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有关“劳动精神”的调查,结果显示,82.2%的受访者认同“劳动最光荣”,且6-12岁是受访者形成“劳动最光荣”意识的主要时期。91.5%的受访者对自己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感到光荣。
82.2%受访者认同“劳动最光荣”
“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劳动最光荣的意识,那时爸爸妈妈会让我用做家务或其他劳动的方式,挣零花钱,就这样我慢慢养成了帮家里做家务的习惯。”在北京读大学的00后张嫣玉(化名)觉得,劳动使自己不仅掌握了一些技能,还认识到了“一分劳动、一分收获”的道理。“小学之前,我和姐姐住在爷爷奶奶家,帮忙种菜、浇水,看着种子一点点成为果实,我们意识到只有劳动才有收获。而且只有了解了收获的不易,才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调查显示,82.2%的受访者认同“劳动最光荣”。大家是什么时候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意识的?59.6%的受访者表示是在6-12岁,20.8%的受访者是在12-18岁,9.6%的受访者是在6岁以前,4.6%的受访者是在18岁以后。
在南京工作的90后陈诚小时候在乡下长大,他对劳动最初的印象就是做各种农活,种庄稼、收庄稼、养鸡养鸭,都是很辛苦的体力活。“所以我从小就养成了帮家里做家务的习惯,刷碗、打扫屋子,尽自己的力量帮父母分担一点。”陈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农忙时,他会到田里给父母送冷饮,在家烧好洗澡水等父母回家,父母每次都很高兴,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调查显示,81.7%的受访者小时候做家务受到过父母的肯定或奖励。
上大学后,张嫣玉发现,自己掌握的生活技能比同龄人多一些,像做饭、打扫卫生这些技能都不在话下。“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我还很乐意学农业或园艺技能,比如养些花、种些植物之类的。照顾老人和小孩的技能也是在生活中学的,比如家里的老人生病卧床时,我知道一些基础的照顾方式。”
大家现在都掌握哪些劳动技能?调查发现,68.3%的受访者掌握生活技能(如做饭、打扫卫生等),63.1%的受访者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与职业/学业相关),45.3%的受访者掌握手工/艺术技能(如编织、绘画等)。
其他还有:农业或园艺技能(如养花种植物等)(42.3%),公益服务技能(志愿服务等)(40.2%),照顾老人、病人、小孩等(31.4%),数字化技能(如AI协同等)(30.0%)。
“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许郡是一名个体经营者,她每天为生意忙碌着。“尽管体力劳动比较辛苦,但我的付出得到了顾客的认可,他们喜欢我、信任我,愿意在这消费,也让我获得了很多朋友,拓宽了社交圈。”
许郡作为家里的大女儿,从小家务活承担得多。“大学期间我读工科学校,进企业后,第一年实习期在工厂做工,我主动承担流水线第一道工序,赢得了工人师傅们的尊敬,得益于这些经历,后来我做管理工作就容易推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调查显示,91.5%的受访者会为自己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感到光荣。
陈诚觉得,不论是做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把工作做好,靠双手养活自己,就很光荣。在注重职业技能学习的同时,陈诚慢慢将重心向生活转移,“最近我爱上了做饭,经常会找一些菜谱来学习,如果成功了会很有成就感”。
“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是一件非常光荣、值得骄傲的事情。”张嫣玉觉得,现在的社会节奏很快,一些人追求捷径,着急往前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时间和汗水去‘耕耘’,才能有所收获,美好生活是靠奋斗出来的。”
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男性占42.2%,女性占57.8%;00后占10.9%,95后占15.7%,90后占40.9%,85后占17.4%,80后占12.5%,其他占2.6%;已工作的占88.2%,还没有工作的占11.0%,已退休的占0.8%。
#读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