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下午,云南省非遗巡展(第二十四期)暨“茶香云南·共享非遗”展示活动在临沧市凤庆县文庙广场开幕。本次活动以茶为媒、以文会友,汇聚全省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涵盖滇红茶、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以及斑铜、豆末糖制作技艺等,通过茶艺展演、传统饮食体验等形式,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盛宴。


活动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凤庆县人民政府承办,将持续至5月1日。旨在扎实推进“三茶统筹”战略,提升“茶和天下·共享非遗”品牌影响力,促进全省涉茶非遗项目交流互鉴,推动云南茶文化与非遗事业融合发展。


凤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文霞表示,凤庆作为“世界滇红之乡”与滇西南文化重镇,不仅拥有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锦秀茶尊,其生产的滇红茶曾为赠予外国政要的国礼,滇红茶制作技艺更于202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地600余年历史积淀下茶马古道、诗礼古墨等人文景观,17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深厚底蕴。凤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通过政策、资金、人才多维度支持,创新传承模式。此次云南省非遗巡展携43个代表项目走进凤庆,既搭建了跨地域文化交流平台,也为当地借鉴优秀保护经验提供契机,对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促进非遗与产业、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塑旅”具有重要意义。

滇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成仁说,近年来,凤庆县委、县政府通过建设非遗工坊、开展技艺培训、推动 “非遗+产业” 融合,为滇红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年轻一代茶人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将现代科技与古老技艺结合,让滇红茶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未来,将继续扎根茶乡凤庆,以手传艺、以心授徒,培养更多优秀的制茶匠人;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创新之路,推动滇红茶制作技艺与现代生活、新兴产业深度融合,让这一人类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活动现场,剑川白曲《泥鳅调》、彝族《酒鼓舞》、弥渡民歌《小河淌水》等精彩非遗演出轮番上演,生动展现云南多元民族文化魅力,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值得关注的是,5月1日晚7时,“非遗之夜”文艺晚会将在文庙广场接续登场,持续呈现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与表演艺术的独特风采。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