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在地球上生存了近800万年的"活化石"大熊猫,如今正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地周游全球,当起了中国最亲切的"动物外交官"。
4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不紧不慢地告诉全世界:欢迎日方继续关心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我们对日本民众送别"香香"时排起的长队记忆犹新,两国在大熊猫方面的合作将继续保持密切沟通。
这条外交部消息背后的潜台词很明显:熊猫租借,没有问题,不过请排队等候。
讽刺的是,这个曾经濒临灭绝的物种,正在中国境内悄然上演一场种群爆发的"诺亚方舟奇迹"。
翻一下数据就知道,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迅速增长到如今的近1900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早在2016年就宣布将大熊猫从"濒危"等级下调为"易危"。
与此同时,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已达757只,繁殖压力和圈养成本愈发沉重。
我朋友曾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实习,他告诉我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基地里的圈养环境早已人满为患,熊猫饲养员们私下抱怨"产房不够用了",每到繁殖季节,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轮班值守,照顾接连不断出生的幼崽。
繁育基地的扩建计划已经连续三次提上日程,预算却总是不够,因为熊猫们的繁殖速度远超预期。
这就是当代中国熊猫的真实处境:在野外,它们的栖息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下得到空前保护;在人工环境中,高科技辅助繁育技术突破了大熊猫难以自然繁殖的瓶颈。
两相结合,大熊猫在中国的繁育已经逐渐从"救亡"阶段进入了"管理"阶段。
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1864只。
尽管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但这个数字较第三次调查结果(1596只)已有明显增长。
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生物学家认定的"濒危"阈值250只,甚至突破了"易危"上限1000只。
与此同时,一些鲜为人知的隐忧正在显现。大熊猫国家公园虽然覆盖了1631只野生大熊猫,占总数的87.7%,但小种群的隔离问题依然存在。
科学家估计,小于30只个体的种群有22个,其中18个种群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这意味着,真正的挑战不再是数量,而是如何管理日益增长的熊猫种群,以及如何解决基因交流不畅的问题。
熊猫外交恐怕是解决熊猫"产能过剩"最体面的方式。
日本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大熊猫的忠实"客户"。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际,中国就向日本赠送了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被日本人视为友好的象征。
而如今,大熊猫已从礼物变成了租借,每对大熊猫的年租金高达100万美元。
这笔钱据说将用于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但在圈内人看来,它更像是一种缓解国内熊猫"库存"的手段。
大熊猫租赁——这种看似文化交流的行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
不仅是日本,从美国到英国,从泰国到新加坡,全球各地的动物园都在争相"租赁"中国大熊猫。
这种租赁甚至有了一个专业术语:"保护合作研究计划"。
有趣的是,这种"国宝外租"的行为,与国内熊猫的繁殖速度形成了绝妙的平衡。
现在国内大熊猫基因库已经建立完备,人工繁育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反而是野放困难。
许多在人工环境中出生的熊猫,缺乏在野外生存的技能,难以适应自然环境。
但为了维持野外种群的活力,每年还是要把部分熊猫进行野外放归训练,这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中国的大熊猫保护无疑是世界自然保护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濒危到易危,从拯救到管理,大熊猫的命运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但在这个成功故事的背后,是否应该向世界更坦诚地展示我们的成就,而不是继续扮演"熊猫稀少"的角色,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一个物种从生存危机走向种群管理,我们的叙事也应该与时俱进。
作为国宝和国家形象代言人,大熊猫依然是中国最好的文化输出。
无论是抚平外交关系中的波折,还是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友谊,这些黑白相间的"和平大使"总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它们憨态可掬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一个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甚至开始面临"熊猫过剩"压力的现实。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大熊猫被送往世界各地,不再是因为它们濒临灭绝,而是因为中国的熊猫实在太多了。
那时,真正的挑战将不再是数量,而是如何让世界相信,这些黑白相间的生物,依然值得他们排队等候。
在中国制造的奇迹面前,连熊猫也不得不化身为超额完成生育任务的国家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