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挤大三甲”,这一难题困扰民众已久。面对日益严峻的医疗挑战,去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更是在 3 月表明,要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目标是在 2027 年底前实现全覆盖。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彰显了国家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决心。


县域医共体与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紧密相连,其核心目标十分明确:让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就能搞定。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充满挑战,究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近日,国务院参事、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刘远立接受专访,深入探讨了相关问题。


自 2009 年新医改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最初的 15 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94 元,累计投入超 8000 亿元。这一项目对稳定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功不可没,然而,刘远立教授指出,它主要聚焦在公共卫生服务,而非医疗本身。虽然项目内容从 9 类扩展到 12 类 19 项,但由于缺乏系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仅靠它,难以完成强基层的重任。事实上,许多地方在基本医疗服务成本补偿和分级诊疗方面存在短板,直接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量占比下降。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更新医疗设备,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这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满足民众健康需求至关重要。但基层医疗机构能否真正从中受益,取决于项目重点对象和实施细则。当下,县级医院任务艰巨,一方面要面对上级医院对医疗人才和患者的 “虹吸”,另一方面医保基金收不抵支也让其压力重重。倘若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能够强化县域医疗体系,这些难题或能得到缓解。

建立县域医共体被视为强基层的有效路径,既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又能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不过,在建设过程中要谨防形式主义,需结合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比如福建三明市的总额预付制改革就极具借鉴价值,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提升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带来新契机。


基层医疗强基之路任重道远,如何突破重重挑战,真正实现让民众看病不再挤大三甲,需从制度设计、资源下沉和技术赋能三方面协同发力。

在制度层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关键突破口。可借鉴三明医改经验,推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机制,将县域医共体作为整体预算单位,倒逼内部形成分级诊疗闭环。同时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20%与诊疗量、转诊率等医疗绩效挂钩,改变"重公卫轻医疗"的现状。


资源下沉需要更精准的"靶向输血"。当前部分基层医院虽配备CT等高端设备,但存在"有设备无人才"的困境。建议实施"县管乡用"人才池制度,要求县级医院专家每月在乡镇卫生院坐诊不低于40小时,并将其与职称晋升直接绑定。浙江省推行的"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中,三甲医院专家在县级医院常驻后,当地三四级手术量提升37%,这一模式值得推广。


技术赋能方面,5G+AI正在打开新局面。广东已建成覆盖全省的远程医疗专网,通过AI辅助诊断系统,乡镇卫生院影像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2%。下一步可建立县域检查检验共享中心,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医共体内数据互通,让患者在社区就能完成80%的常规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强基层不能变成"抽血式帮扶"。某省三甲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后,反而将优质病例向上转诊,导致基层诊疗量不升反降。这提示我们:医共体建设必须配套刚性考核指标,如县域内就诊率需稳定在90%以上,才能避免资源整合异化为新一轮虹吸。

当医保基金从"为规模买单"转向"为价值付费",县域医共体将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你对基层医疗发展有什么期待或者建议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时事热点我来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