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2025年4月24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一支由20380型护卫舰“阿尔达尔·齐登扎波夫”号、“凛冽”号,以及补油舰“佩琴加”号组成的舰艇编队抵达泰国萨塔希普海军基地进行友好访问(官兵会务、排球赛、上舰参观)。俄军事专家德米特里·博尔特尼科夫在《消息报》刊文,就此事引申俄海军在南半球海域部署的战略价值。概要如下:
图1 俄罗斯海军舰艇
一、印度洋-南半球海域的战略地位
(一)地缘经济枢纽
印度洋连接亚非欧三大洲,承载全球40%海运贸易,包括中东石油(波斯湾至东亚)、东南亚资源及“一带一路”核心通道。关键水道:马六甲海峡(全球25%贸易量)、曼德海峡(红海入口)、苏伊士运河(欧亚航运捷径)。
(二)安全风险热点
印巴冲突(核国家边境对峙)、也门胡塞武装袭击商船、索马里海盗残余势力、大国军备竞赛(乌克兰装备外流风险)。2024年红海危机:胡塞武装对商船袭击激增,全球供应链受冲击。
二、苏联时期的印度洋战略布局
(一)1971年苏联决定在印度洋永久部署作战舰艇
印巴战争爆发,孟加拉国诞生。苏联太平洋舰队迅速向作战区域部署力量,成功阻止了美国海军站在巴基斯坦一方进行干预。苏联侦察部门截获的美国海军电报显示,美国海军一直处于被监视状态,且在部署上晚于苏联,苏联舰艇数量众多,指挥官表现强硬。基于此,苏联最高领导层决定在印度洋永久部署作战舰艇。这一决策契合了20世纪60年代冷战对抗的逻辑,当时苏联海军新舰艇的加入为保护国家在偏远地区的利益提供了工具。
(二)1974年苏联成立第8“印度”作战分舰队
1974年,第8“印度”作战分舰队成立。该分舰队最初在1967年是为了执行太空计划任务而组建的,包括参与登月项目,但后来被重新定位为执行军事任务。此后,苏联舰艇开始在印度洋永久驻扎,舰艇在红海的达赫拉克群岛的物资技术保障点停靠,这里设有仓库、住宅建筑、码头、船舶修理车间,港口内还有浮动车间和浮动船坞。
1974-1975年,该舰队参与了苏伊士运河的排雷工作;1977年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战争期间,负责从索马里撤离苏联专家;1981年塞舌尔群岛出现政变企图时,“塔林”号大型反潜舰和“莱图奇”号小型反潜舰被派往当地支持合法政府并可能撤离苏联公民;1975年,“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号巡洋舰等舰艇的船员在毛里求斯岛遭受飓风后为当地居民提供援助。20世纪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冲突爆发,进入“油轮战争”阶段,交战双方攻击从波斯湾运出石油的各国船只。第8分舰队在海湾部署力量,组织护航,保护本国及其他国家船只,并因船只被水雷炸毁,从黑海舰队调派扫雷舰前往波斯湾应对水雷问题。
三、苏联解体后海军撤离印度洋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在印度洋仍保持一支作战分舰队,维护自身在世界海洋广阔区域的利益,保护本国商船和公民。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苏联力量走向衰落。1991年,苏联被迫撤离达赫拉克群岛;1992年,舰队指挥机构解散,军事开支急剧削减,作战分舰队成为历史,许多军舰退役,前往印度洋的航行次数大幅减少。1994-2003年期间几乎没有此类航行。
四、21世纪海军逐渐恢复在印度洋存在
21世纪初,太平洋舰队的作战舰艇前往印度洋海域的航行才开始恢复。近年来,太平洋舰队的舰艇编队不断前往印度洋,呈现出一个编队任务结束后另一个编队随即接替的态势。例如,2024年10月5日,“轰鸣”号、“阿尔达尔·齐登扎波夫”号、“锐利”号水面舰舰远航,于2024年12月13日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2025年2月3日,“锐利”号、“阿尔达尔·齐登扎波夫”号再次出海。
21世纪初,索马里海岸附近出现海盗问题,由于通过曼德海峡和亚丁湾的船只数量巨大,俄罗斯海军开始派遣作战舰艇保护海运。2010年5月6日,太平洋舰队的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员从“马沙波什尼科夫”号大型反潜舰上解救了此前被海盗劫持的“莫斯科大学”号油轮。
五、当前局势与未来展望
目前,印度洋地区局势依旧复杂。印巴关系再次紧张,国际联军在也门对胡塞武装展开军事行动,各国船只在亚丁湾频繁遭到无人机或导弹袭击。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结束后,大量军事装备将涌入世界市场,其中既有运往乌克兰的,也有在基辅政权控制地区生产的。此外,大量具备实战经验的人员将进入雇佣兵市场。这些情况极有可能吸引某些国家或恐怖组织的兴趣,包括在印度洋地区活动的组织,进而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对俄罗斯海上航运和公民构成威胁。
鉴于此,俄罗斯有必要在印度洋重建“印度”分舰队,使其成为一支永久性力量。类似的力量已于2013年在地中海复兴,并在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港建立了基地,在打击该国恐怖分子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俄罗斯正在为太平洋舰队进行舰艇建设与改造,在加里宁格勒地区船厂建造两栖舰,在圣彼得堡和共青城地区建造护卫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将“维诺格拉多夫”号大型反潜舰改装为护卫舰。太平洋舰队目前已有10艘大型舰艇,能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执行任务,未来其水面舰艇力量将得到显著增强。
此外,作战编队迫切需要自己的基地,基地内将配备仓库、船舶修理车间、码头以及其他舰艇停靠所需的基础设施,便于舰艇维护发动机,船员得到休息和进行必要维修。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在与苏丹就红海基地建设进行谈判,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其他潜在的停靠地点。
总体来看,俄罗斯重返印度洋不仅是军事回摆,更是大国地位再宣示:通过控制能源动脉、对冲西方海上霸权、拓展地缘支点,对冲北约东扩压力。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舰艇建造速度、基地谈判进展等综合情况。
(科荟智库:孟光)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