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城市的相亲会现场出现了奇特的一幕:满眼是姑娘,男士寥寥无几
据媒体报道,像成都、杭州、南京等地的相亲角,男女比例失衡已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
成都的比例甚至达到1:43,杭州也超过了1:40。
在上海、广州的一些高端相亲局上,女方需缴数百元报名费,而男方不仅免费入场,还附送饮料
可要知道,从人口总数看,中国男性还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男人去哪了?相亲市场为何变成了“女多男少”?
听得进催婚的,大多是女人
婚恋压力一直是社会的“老话题”,但有意思的是,男女的应对方式大相径庭。
多数女性对父母的“催婚提醒”往往更容易走心,不少人会认真对待,甚至主动去尝试相亲。
而男性则更多表现为“耳边风”,即便听进去了,也少有行动。
从心理和生理角度讲,女性更擅长察言观色和情绪感知
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期待时,往往更容易调整行为去“响应”。
而这,也让女性更早进入婚恋市场,甚至在30岁前就开始焦虑。
相亲现场变成“女性扎堆”的场面,并不是因为女性多,而是因为女性更愿意主动出现在这个场合
女性门槛低,男性门槛高
相亲市场的“入场条件”本就不平等。
不少城市的家长早已给出明确标准:男人得有房有车,最好无贷款,工作稳定、收入可观,还得没有不良嗜好。
简而言之,不求最优秀,但不能拖后腿。
而女性的评价体系则更宽容:长相端正、身体健康、性格不差就可一试,家境如何反倒不那么关键。
在这种筛选机制下,大批条件尚可的女性被推向了相亲市场,而众多“尚未达标”的男性却主动退出,形成了“外表女多,实则选择少”的局面。
城市更包容女性,资本更擅长“围猎”女性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背景是:城市和资本更欢迎女性留下来发展
在大城市中,教育、医疗、金融、文娱等行业更偏向服务型,女性就业机会充足,收入增长也相对稳定。
相比之下,很多传统制造业和蓝领岗位的萎缩,则更多影响的是男性就业。
再者,家长也更愿意让女儿留在城市工作,稳定、体面、不吃苦。
久而久之,城市中的单身女性比例越来越高,相亲市场自然成了“女多男少”。
与此同时,资本的营销也在默默推波助澜。
从“女人就该宠”、“为自己买花买戒指”到“月薪三万都不配谈恋爱”,消费主义不断地在制造焦虑的同时,把“独立女性”包装成了一个高价值消费符号。
于是,女性被鼓励不断向上走,却发现同龄男性越来越跟不上节奏
“普通男人退场,优质男人缺席”
那男性去哪了?
一部分“普通男人”已经选择自我退出,不再去参加这些“高门槛”的婚恋活动。
他们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愿意被贴标签、被评估,更不想在相亲局里被“打分”。
而另一部分“优质男性”压根不会出现在相亲市场上。
这类人要么是成长路上早早配对成功,要么就是家境优越、条件优渥,在“相亲市场”之外就已被“提前预定”。
换句话说,真正有竞争力的男人,根本不需要相亲
网络上那些关于“凤凰男”“拜金女”的话题不断发酵,制造了对彼此的误解与敌意。
数据显示,看负面婚恋内容的用户,三个月内对异性的信任值下降了近六成
于是,在越来越冷的婚恋氛围中,男性退得更早,女性焦虑更重
相亲市场的失衡,是一场双输的游戏
很多人以为,相亲市场的“失衡”只是个别现象。
但这其实是社会变迁和人际结构变化的缩影
一个越来越高成本的社会,一个被资本异化的情感环境,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婚恋逻辑。
男人变得不敢靠近,女人也越来越挑。
结果是——没人真正得利,所有人都在输
当婚恋关系变得像做生意、比条件、看存款时,爱的初心早已被埋在尘埃里。
或许,我们该做的不是寻找更多婚恋技巧,而是重新问自己一句:你想要的亲密关系,到底是陪伴,还是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