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美关系再起波澜,中国近日发布了一段措辞严厉的视频,直接亮明对美“寸步不让”的强硬立场。同时,加拿大新上任的总理也罕见地发出强音,公开表示永不屈服!
北京强硬发声,加拿大也变天了?
2025年4月29日这一天,关注全球资本市场的人恐怕都感觉到了不寻常,有两件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大事却几乎同时发生,传递的信号都异常清晰。
先看中国这边官方媒体突然推出一部宣传片名字就很有力量《不跪!》,这片子明显是下功夫做的,回顾了近代中国经历的那些苦难和不甘。
它想说的意思很明白面对外面特别是美国的巨大压力,中国的态度就是腰杆挺直,绝不退让。
这可不只是表个态,紧跟着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就站出来说话了,挑明了讲这是北京反复权衡后的决定,也是对美国搞单边主义的回应。
就在同一天,我们把目光投向北美,加拿大那边也同步发生了一件引人关注的事情。
新总理罕见呛声美国,要搞“经济独立”?
加拿大自由党这次能赢,确实让不少人吃了一惊,要知道就在不久前他们的民调还被保守党甩开一大截,差距一度超过20个百分点,当时看起来翻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这次能上演这场大逆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在整个加拿大社会,大家心里都挺不踏实的。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生活开销太大,物价涨得厉害日子紧巴巴的,房子更是成了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这种对经济前景的普遍担忧和不满,成了选情变化的重要推手。
但这还不算完更深层的原因是触及到了加拿大人的敏感点,不少加拿大人对这几年美国在贸易上的强硬做法,甚至是一些“吞并加拿大”的极端言论,还记忆深刻。
这种经历实实在在地触动了加拿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本土意识,而新上任的总理卡尼就显然敏锐地把握住了这种社会情绪,他相当罕见地直接点名批评美国,警告要警惕华盛顿方面对加拿大的土地、资源、水源乃至主权可能存在的“算盘”。
而且他还撂下狠话“绝不允许”,这种强硬表态一下子就点燃了那些本来就对美国心存疑虑、民族主义情绪较强的选民。
紧接着政策的风向也开始变了,据说加拿大新政府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要让加拿大经济不再那么依赖美国,要搞更大程度的“经济自主”。
甚至有加拿大官员私下传出消息说未来可能会考虑逐步减少对美国的能源出口,卡尼竞选时那个“再次建设加拿大”的口号,现在看来很可能就是要大力发展加拿大自己的新能源产业。
所有这些信息拼在一起,传递出的信号就是过去那种北美经济高度一体化的老路子,可能要走不通了。
未来在加拿大资源、能源领域的投资,恐怕得重新掂量,而那些严重依赖现有美加稳定供应链的公司,也得开始好好想想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变数和风险了。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加拿大和中国,几乎同时都摆出了对美国不那么客气的姿态,这只是时间赶巧了,还是有什么联动或者默契?
全球资本押注新方向?
表面上看中国和加拿大似乎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找到了些共同点,而这种想法上的一致,听起来好像为两国未来在某些方面合作打下了基础。
比如说有人又翻出了前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好多年前提的“北南合作”想法,简单说就是把加拿大丰富的自然资源跟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对接起来,这想法虽然老但在当下这个节骨眼,又有了点新意思。
再看看新领域,像数字贸易、清洁能源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理论上讲中加两国在这方面也不是没有合作的潜力。
当然,这还只是纸面上的探讨,现实中中加之间有些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一直没解决利索,眼前看得见的利益摩擦也不少,两国关系想真正热络起来挑战确实不小。
可无论中加之间是真有默契还是各自盘算,一个事实是当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加拿大这个美国最重要的邻居兼盟友表现出相似立场时,对美国那边形成的压力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
其实,这几年美国搞单边主义那套,在国际上本来本就不太得人心,连自己国内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支持率也跟着受影响,特别是在贸易上比如对中国加征关税这招,现在越来越多人看明白了好像没起到多大作用,反而可能让美国自家企业和消费者掏了更多的腰包。
你看社交媒体上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中国怎么想辙绕开或者硬扛制裁,这本身就说明美国的政策想完全落地生效,中间会遇到多少实际困难。
面对这种僵局国际上其他人也没闲着也在想办法,比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就提过“跨太平洋民主联盟”的想法,意思就是在现有体系外另寻支点,给多边合作留点空间。
如今中国也正加紧拓展不依赖美国的贸易伙伴圈子,而加拿大也在努力让自己的经济更多元,减少对美国的过度依赖。
虽然两国路径不一样,但目标似乎有点像都在尝试在美国的影响力范围之外,寻找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未来这两国关系会怎么走,值得继续看下去。
信息来源:《望海观潮 |海外网友热议“中国不跪”》,京报网,2025年4月30日。
信息来源:《加拿大总理卡尼:将“永远不会”屈服于美国的威胁》,财联社,202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