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未来某天,对手的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数百个低空目标,它们从台风过境后的海面下突然钻出,像一群被惊动的马蜂般扑向舰队、港口甚至内陆城市……这并非科幻电影桥段,而是基于中国最新锐无人装备的战术推演。2025年4月28日下水的“蓝鲸号”高速可潜无人艇,正以“水下航母”的姿态,将自杀式无人机与潜艇作战模式推向“降维打击”的新高度。



这艘全长11米、排水量12吨的无人艇,表面看是艘“能潜水的高速炮艇”,实则藏着颠覆性设计:

水面狂飙:30-40节的航速(约55-74公里/小时)堪比导弹艇,可快速脱离或接近作战区域;

深海隐匿:下潜数十米后能静态悬浮超30天,配合抗12级台风海况的能力,堪称“海洋变色龙”;

多任务载荷:艇体内部可容纳至少6枚探空火箭及“小型无人装备”,这里的关键正是珠海海洋展上展出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模块”。

更致命的是其发射方式:不同于美军“黑翼”无人机需从潜艇鱼雷管发射,蓝鲸号采用类似以色列“鹰鸮-103”的预置发射技术,无人机可封装在耐压舱内,通过气体发生器实现“水下静默-水面爆发”式部署。这种设计让单艘蓝鲸号理论上能携带几十架自杀式无人机,妥妥的一支“联合突袭打击群”。

当蓝鲸号潜伏在敌方海岸线50公里外时,真正的杀招才刚开始显现。珠海某民企展示的AI蜂群控制系统,已实现单操作员指挥30架无人机协同。这些无人机采用视觉AI目标识别,操作员只需划定攻击区域,系统便能自主分配任务:

侦察型:携带合成孔径雷达,绘制战场热力图;

干扰型:释放电磁迷雾,瘫痪敌方通信;

攻击型:携带3-5公斤战斗部,专打雷达站、导弹发射车等高价值目标。

这种“蜂群扫荡”模式在俄乌战场已初现端倪:俄军曾用2400架“见证者-136”无人机(成本约1.5万美元/架)瘫痪乌方电网。而蓝鲸号搭载的改进型无人机,航程可达400公里,控制半径、覆盖范围,就不用直接说了吧。



传统反潜作战面临“三大难题”:发现难、跟踪难、攻击难。蓝鲸号+无人机蜂群的组合,将这三大难题转化为对手的“三重绝望”:

发现难:水下潜伏时RCS(雷达反射面积)接近海豚,水面航行时采用波浪拟态涂层;

跟踪难:AI路径规划可让无人机群实现动态飞行路径规划,防空导弹命中率断崖式下跌。如果对手要用防空导弹打下这突然闪现的几十架无人机,那成本也吓死人。其实,面对这么一大群突袭者,现有的大多数防空能力根本就来不及响应;

攻击难:即便击落部分无人机,剩余个体仍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共享目标信息,完成“去中心化”打击。

蓝鲸号的出现,标志着咱们可以构建“空海一体”无人作战体系,实现从近海防御到全球打击:

前出部署:在目标区域部署蓝鲸号群,可形成“移动式反介入/区域拒止”网络;

跨域协同:与无侦-8高空侦察机、攻击-11隐形无人机组成“三栖打击链”;

技术外溢:珠海海洋展上展示的“潜射巡飞弹”,已具备从蓝鲸号发射打击移动航母的能力。

当对手还在为“如何发现蓝鲸号”绞尽脑汁时,咱们可能已在思考“如何让蓝鲸号携带无人机+鱼雷+水雷”的三重威胁。这种技术代差,恰似当年蒸汽铁甲舰对风帆战列舰的降维打击。



回到标题之问,当面对突然从海底冒出来的无人机蜂群的降维打击时,对手将何以应对?

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以及个人合理推测和展望,不涉及任何泄密或者虚假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