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间,华侨城A(000069.SZ)披露一季报,数据显示,一季度华侨城A实现营业收入53.63亿元,同比下降3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4.19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6亿元,同比增长103.71%。
但值得关注的是,面对亏损,华侨城A日益筑起安全边际,今年一季度亏损幅度较上一季度收窄,现金流呈现结构性改善趋势,其似乎正走出行业周期困境,在发展的步伐中逐步化解风险。
“安全垫”增厚无疑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基础
2024年依然是房地产行业“控增量、优存量”的一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万亿元,同比下降10.6%,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30.6%。
回望华侨城A去年度业绩表现,营收544.07亿元,同比减少2.40%,其表示全年亏损主要源于市场环境的压力和公司对资产的审慎评估。面对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华侨城A2024年经营性净现金流达到53.62亿元,连续两年保持为正,同比增长56.67%,可见其在财务管理方面下足了苦功。
截至2024年末,公司有息负债总额1304亿元,其中中长期借款占比高达69%,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62%,较年初下降29个基点。这种“长债为主、成本走低”的结构优化,不仅减轻了财务压力,也为企业经营发展换来宝贵空间。
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华侨城A管理层曾表示,2024年是华侨城A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透过华侨城A的年度报告可以发现,数据背后是华侨城A坚持高质量发展的长期主义,其中的底气,离不开华侨城A坚强的央企背景。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华侨城集团在资金、资源和政策上给予了华侨城A强有力的支持。2024年,华侨城集团完成了对华侨城A的增持计划,总金额1.65亿元,增持后持股48.78%,彰显了对华侨城A的坚定信心。同时,华侨城集团为华侨城A提供400亿委贷额度,表示将不遗余力地提供包括资金、增信担保等一系列措施。
还有一个变化透露了华侨城A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2024年,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八组合新晋华侨城A前十大流通股东,加上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社保基金的持股量已达1.19%。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社保基金的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
文旅业务始终是华侨城A的突出优势
据文旅部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清明节假期,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
在文旅业务领域,依托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在文旅产业全球第三,亚洲和中国第一的资源优势,华侨城A持续领跑行业,一季度旗下欢乐谷、锦绣中华等核心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902万人次,同比增长4%。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重点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2.3%),充分彰显了华侨城A在文旅内容运营上的深厚积淀。
以欢乐谷公司为例,据《人民日报》报道,3月22日至5月18日,欢乐谷旗下11个主题公园,在深圳、北京、成都、上海等10个城市陆续举办2025国潮文化节,打造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的娱乐新空间。从古风汉服到千禧潮装、从盛唐霓裳舞到赛博飞天秀、从北国青花瓷到南都青绿画……11个主题公园用中国式浪漫开启国潮文化大联欢。清明节假期,这些主题公园共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同比增长13%,文化赋能与体验创新激发了主题公园潜能。
随着文旅消费需求不断演变,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过程的情绪价值,对文旅产品的内容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与突破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文旅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侨城A显然深谙创新发展之道,秉持“常玩常新”原则,不断推陈出新,从软件、硬件方面不遗余力地开展提升改造,从而始终保持行业强竞争力。
继去年成功推出北京玛雅海滩水公园之后,华侨城A本年度又将目光聚焦到了深圳家喻户晓的老牌景点——东部华侨城。东部华侨城大峡谷项目于近日官宣闭园升级,旨在打造国际一流山海生态旅游目的地,改造工程计划分两期推进,一期改造聚焦大侠谷山下片区,预计今年国庆假期前完成并重新开放,二期改造将延伸至山上云中部落片区,计划2027年全面建成开放。
地产业务依然是华侨城A的战略棋眼
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取消限购限售、降低贷款利率及首付比例、降低税费,实施城中村改造、专项债收购商品房及土地等政策“组合拳”持续出台落地。
市场方面,需求回升的基础已经牢固。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重点百城新房销售量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均保持同比增长,市场“止跌回稳”成效初显。
华侨城A伴随着政策东风和市场信心的恢复,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去化力度。2024年实现签约销售面积173万平方米,签约销售金额263亿元。2025年一季度,华侨城A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3.6亿元,销售面积27.9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微降1%和增长9%。其中,华侨城A3月单月销售金额达19.2亿元,同比增长17%,环比增幅更是高达61%,创近三年同期新高。
新增土储更是释放了一个良好的信号,今年3月份,华侨城A成功斩获重庆沙坪坝小龙坎地块。据介绍,该地块计容建筑面积达5.28万平方米,土地成本为4.57亿元,核算后楼面价8660元/㎡,显著低于周边在售项目1.5万元/㎡的均价,加之区位、交通的优势,行业预测该项目未来可实现25%以上的毛利率。目前,华侨城A旗下共有36个土地储备项目,总占地面积为1401.84万平方米。
(标黄处为重庆华侨城竞得地块示意 来源:铭腾机构)
依据现行土地政策,自去年“517新政”落地实施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土地收储以及收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关键领域,发挥着愈发显著且重要的作用。
从全国范围来看,土地收储工作正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超过1800亿规模的收储项目,展现出地方政府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的坚定决心与积极行动。
当被问及公司收储工作,华侨城A表示:“517新政”以来,公司本着“项目收益最优”原则,一方面加大销售去化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各地政府,针对性争取有利政策支持,推动调规、存量房收储、未开发土地退地等工作,目前已有武汉天创TOD项目、青山红坊10街坊项目已完成调规,济南章丘项目、郑州中原项目存量房纳为保障房由政府收储,广州背阴项目列入专项债收储计划。
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本以商办为主的建设指标调整为以住宅为主、商办为辅等。对于华侨城A而言,此类项目经过土地收储及重新供地后,无疑能够获取更高收益,即使后期未能竞得土地,其仍能获取收储补偿款,实现商办土地资产盘活。借助一系列土地收储和调规政策的东风,华侨城A将迎来资源、结构等多方面的持续优化。
财务安全、调仓换仓、持续创新,背后可见华侨城A由“止血”到“造血”的主动作为。“危”“机”相伴而生往往带来转机,直面挑战,华侨城或许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