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试行三年就被叫停!

给过你机会,可惜你不中用啊!

咱妈不是那种不通情达理的封建家长,可惜中国电影市场早就用斑斑劣迹证明了一个硬道理:电影分级制度,不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咱们今天好好盘一盘,那些年资本在电影市场擦过的边。

一、禁果效应

早在1949年中国电影开始崭新的篇章时,所有生活的毛边被统统裁剪,银幕得到空前的净化。

《柳堡的故事》、《战火中的青春》这些在战争中把个人的爱情生活描写得比较充分的影片,全部受到了批判。



1957年《护士日记》因为一个医疗站长亲护士脸蛋的镜头,直接撞到了反右的枪口上;电影审查员红笔如铡刀般落下。

这个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接触,竟成了"资产阶级腐化思想"的罪证。

1959年电影《聂耳》中,赵丹一时兴起添上的一个接吻镜头,不但被被无情删去,光是检查都写了好久。

爱情片成为创作的雷区,吻戏直接在银幕上绝迹。

经过长达十年压抑的电影,国内观众曾经对于“爱情片”极其渴望。

红色浪潮结束以后,演员们终于敢在银幕上谈情说爱了。

1982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庐山恋》,被称之红色浪潮之后的第一部爱情片。



初代国民偶像张瑜在这部电影中烫着时髦的卷发,换了40多套漂亮衣服,看男主的眼神都拉丝了不知多少回。

最后男主与女主只有一个极其潦草的接吻镜头,备受观众指责。

彼时的演员们拍爱情片,讲究一个文明礼貌,即便是两口子也得客客气气,就连合法夫妻也得“发乎情止乎礼”。

这种“浅尝辄止”爱情戏,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据说第一部“吻戏”电影,出现在了《不是为了爱情》当中。



某位上海青年,拿着粮票换电影票。

为了看这场接吻镜头,竟然连续买了7场,就是为了捕捉那段转瞬即逝的唇齿缠绵。

当铁幕裂开一道缝隙,春光便会汹涌成潮。导演们突然明白,被压抑了三十年的情欲竟成了最锋利的票房利器。

于是,《生活的颤音》里男女主角在钢琴键上追逐的手指;

《甜蜜的事业》中纱厂女工飘动的发梢;

都成了禁欲年代过后,最撩人的流量密码。

特别是日本电影《追捕》上映后,国内的男性观众被大胆热情的真由美感动,女观众们则被深情勇敢的高仓健深深吸引,国内曾经掀起数度“寻找男子汉”的风潮。

曾有小道消息成:这部进口电影,居然还有些“山洞热烈”的镜头,被导演贴心地剪掉。以至于很多许多年后,还有人在翻找当你的“未删减版”。

至此,反对电影分级的声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二、反对的声浪

要读懂中国电影的分级困局,不妨走进当年的露天影院。

1982年《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于一月三日登出《电影编剧、导演、演员同志们,我们希望你们……》的征文启事,在收到了一万余件来稿中,读者表示喜欢看爱情题材的影片,但是对于爱情表现的肤浅、粗俗、缺乏社会意义,很有意见。

1985年《海滩》在北京工人中放映,因为影片中有长久的接吻镜头和晚上青年男女在草堆上“相好”的镜头,被不少人指责为“教唆片”。

为了解实际情况,中国电影家协会的《电影艺术参考资料》编辑组就“爱情题材影片”的创作问题走访了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社,听取了青年工作部门的意见,阅读了大量的读者来信。



在来信中,有很多群众,尤其是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看不惯中国电影中哪些俗套的“表现爱情的手法”。

1986年《失踪的女中学生》,剧本刚刚发表,尚未开拍。就有人写状告信,甚至一纸诉状告到中央。

痛斥导演是流氓“教唆犯”,呼吁“救救孩子”。

事实上,就连一些农村青年也反映,他们受不了“城里”那套。

现代爱情片在农村和小县城放映时,“只要出现打滚、接吻镜头,老太太就往地上吐口水,小流氓就吹口哨。”

许多人表示,宁可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红楼梦》等表现爱情的古装戏曲片,也不看现代爱情电影。

古老礼教与现代欲望,在光影中短兵相接。



问及观众抵制的原因,“拙劣的吻戏”要占很大篇幅,特别是电影已经形成了“一追二跑三搂四咬”的固定模式。

赵本山当年有一部小品叫做《演员的烦恼》,赵大叔饰演一位拳击教练,现场观摩指导妻子与男演员“吻戏”。

这个笑点,直接戳中了演员不会拍吻戏的痛点。

原来,观众日益增长的“爱情需求”,遇上了“落后吻戏”之间的发展矛盾。



三、被曲解的制度善意

彼时,电影界的领导是通情达理的,甚至是高瞻远瞩的!

在观众的强烈呼吁下:1987年电影法规起草小组成立,展开起草电影审查规定的调研活动。

并于1988年出台了《电影审查条例[修改稿]》,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电影审查机关及其职权,电影审查标准等焦点问题,迈出了电影审查降低行政干预、走向法制化的重要一步。

1989年3月1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就发布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

换言之,我国早已颁布实施过电影放映分级制度。

但是,电影人在宣发时是怎么进行“反向操作”的呢?



当时的电影分级条例一条硬性规定:凡经部、局审定为“少儿不宜”的进口及国产影片,均应在片头加印“少儿不宜”字样以示区别。

1988上映的《寡妇村》,成为我国第一部打出“少儿不宜”牌子的电影。

在报纸上看到“少儿不宜”字样的人们,趋之若骛地奔向电影院。

这部讲述闽南渔村婚俗的文艺片,在分级制度的加持下,竟然创下了当年的票房神话。

“少儿不宜”的片头不仅没能有效地止住少儿观影的脚步,反成为发行商曲意牟利的手段。



电影《大鸿米店》也现学现卖,直接在海报上将“贪婪、欲火、通坚、乱轮、强抱、仇恨、冷血、暴力”等字体放大,并在海报宣传画上加了一条令人血脉贲张的宣传语:“提醒广大观众,影片中的激情戏、性爱镜头充满强烈的感官刺激。”

奸商们含泪血赚,电影分级制度的善意,在人性的博弈中走向荒诞。

《杨贵妃》(1992)上映时,一些电影院的海报上冠以“乱伦巨片”招徕观众,遭到骂名。

电影《巫山云雨》摄制于1996年,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当年并未在国内大范围公映。七年后DVD出版发行,但是碟片封面上却印刷了一对男女全裸的拥抱镜头,并且封面上赫然印着“本片主要描述成年男女在生理需求上的无助、困惑以及彷徨”、“十八岁以下少年不适宜观看”等字眼。

广州某影碟店老板在账本上兴奋地写道:"每贴一次'少儿不宜',光盘就涨三成。"国家的政策,算是被这帮电影奸商们玩明白了。

甚至不良商家,搞出了“没边也要硬擦”的骚操作。

电影《美丽的大脚》本来讲述的史倪萍、袁泉,两位乡村女教师在偏远地区教书育人的故事。



在西安上映时,当地电影院为了炒作,制造噱头,在电影海报上赫然印上“倪萍煽情、孙海英激情、两人偷情”的字样。

黑色幽默般的现实,映照出制度设计者始料未及的人性迷宫,分级制度自此叫停。很难想象:《色戒》、《苹果》、《天浴》,这些“艺术成分”有好几层的楼高的电影,恰好在当年上映呢?

反正我是没看过,问,就是有个朋友。

现在,你明白国家为什么还牢牢攥着“电影分级”制度,死活不松手的原因了吧?

四、分级制度难落地

现在许多大导演,名制片面对镜头时,喜欢宣称自己是:“戴着镣铐起舞”。

也许有人会说,分级制度更早觉醒的,是文明基因里自带的审美判断力。

在如今这个擦边视频已经渗透在每一部手机的年代里,许多事情早已见怪不怪。



要知道在美国,如果儿童进入影院没有父母陪同,父母将受到严惩。在法律制度的影响下,影院门口的保安,会严格地将未成年人拒之门外。

我国的影院,却会因为监管力度不严,以及家长们“放纵式”、“宠溺式”、“抓狂式”管理,让电影制度分级制度,要么变成资本狂欢的通行证,要么沦为商业制裁的墓志铭。

我们可以冷静地想一下,在网络上强烈呼吁电影分级制度的最大受益者,除了电影发行商,就是资方老板。他们就像当年古罗马角斗场包厢里的贵族,既渴望鲜血带来的金币叮当,又惧怕失控的狂欢颠覆秩序。

电影分级制度,封印还是解禁,在银幕上纠缠了半个世纪的“红与黑”,也是中国电影在商业与伦理之间的持久较量。

真正的分级从不在银幕片头的“字幕提示”中,而是在每个母亲为孩子捂眼的掌心温度中,在每个少年面对禁忌时喉结滚动的自律中。

真正阻隔孩童与禁忌的从来不是思想钢印,而是每位观众席上的灵魂,他们本应是自己欲念的守门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