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看到一位从事儿童心理咨询的医生朋友发的一条朋友圈。

内容很简单:如果可以,请别带孩子去旅行。

看到这条动态的第一时间,我就联系了她。

因为恰逢五一假期,带孩子旅行,也是我们家计划的一部分。

所以这两天,一直在物色心仪的目的地。

只是刚有点眉目,就看到了这条朋友圈。

于是就赶忙请教了一番,这才明白,原来带娃旅行,远没有我们家长想的那么简单。

她说,之所以在朋友圈提醒大家,是因为近三天时间内,已经接待了3个因“旅行”而出现较大情绪波动的孩子了。

其中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让她印象最深。

在距离假期还有一周时间,男孩父母就已经计划好了旅行线路,并准备提前一天请假出发,规避高峰期。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孩子这几天却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情绪,伴随厌食状况,甚至还发起了高烧。

后来才知道,孩子之所以如此,全是因为对“旅行”这件事的抵触。

就连突然生病,也是男孩“洗凉水澡”的故意为之。

原来,每次出门旅游,孩子就像是被变相塞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课堂”里。

一路上,都得对所见所闻有个深入的了解和记忆。

时不时的,还会被父母强迫用成语、诗词,来形容眼前的风景。

要是孩子说不出,轻则督促提点,重则批评指责。

到最后一趟行程下来,父母和孩子都身心俱疲。

说实话,光是听见这类事,都让人迎面扑来一种窒息感。

心理医生朋友说,近几年,类似的事情频繁出现,当代旅行,不但“逼”疯了家长,也“逼”疯了孩子。

也正因为她的分享,让我想写下这篇文章。

也许,我们许多家长,该在“旅行”这件事情,有更多的反思了。



01.现在的旅行,真的适合孩子吗?

如今,“带孩子看世界”似乎成为了父母的必修课。

而“旅行”,也好像成了教育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每逢假期,朋友圈里满是带孩子去博物馆、迪士尼、海边度假的照片。

仿佛不带孩子出去玩,就是亏欠了他们,或者让他们少了许多见识,输在了起跑线上。

可问题是,很多家庭的旅行模式,却很容易让孩子陷入到一场巨大的无助和疲惫当中。

比如,赶场式旅游。

平日里忙着赚钱养家没时间,有了假期自然就把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结果呢,一天跑三四个景点,孩子又累又困,不但没精力欣赏风景,而且还很容易因为饮食、作息等问题,出现健康隐患。



还有,成人视角的旅行很难符合孩子的预想。

就比如父母想去网红打卡地,留下珍贵的回忆,还想带着娃去博物馆、名胜古迹,增长见闻,

可在孩子的视角里,这些或许都比不上“玩泥巴”带来的愉悦感。

此外,有的家长还极尽功利心,给“带娃旅行”披上了高期待的外衣。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今年春节时,带着儿子来一趟“国外旅行”。

为了让孩子更加深刻的了解国外的一些文化,还专门请了当地的解说,全程讲解。

回家后,她要求儿子写一篇作文,来回顾一下自己的见闻。

结果三小时过去了,孩子的作文本上依然空空如也。

这一下,朋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当下就开始对孩子进行一连串的输出:

一趟花了好几万,你啥也没记住?

到了那边,你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每天想方设法给你找可口的餐厅,你就这么回报我的?

到最后,亲子关系疏离,闹得不欢而散。

你看,本该是休息放松的节假日,等到归来时才明白:

孩子状况频出,大人疲惫不堪,就连恢复元气的假期,也变得支离破碎、一地鸡毛。

试想想,这样的旅行,真的适合孩子吗?



02.带娃旅行前,先问自己这3个问题

关于旅行,我们不要光盯着网上的诗和远方,还得着眼于当下的实际情况。

尤其是带娃出门,更得考虑3个问题。

第一,腰包够硬吗?

旅行这事儿,不但“劳人”,而且“费钱”。

有的家长觉得,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亏谁都不能亏孩子。

结果呢?

孩子要啥买啥,甚至有些东西根本没必要买,但为了不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就连打肿脸充胖子都在所不惜。

可回到家后,冷静下来才后悔不已,感慨自己花了冤枉钱。

其实,带娃旅行,最重要的就是“量力而行”。

否则等到真的到了该用钱的地方,又指责孩子乱花钱,到时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第二,孩子真的想去吗?

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就是当之无愧的主体。

作为家长,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强行带着他们“出门见世面”更加重要。

毕竟在征求孩子意见的过程中,还能逐渐塑造他们的主见意识和决策力。

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我是为了旅行而旅行吗?

什么是为了旅行而旅行?

简单来说,就是带着“任务”的旅行。

比如有的家长想要在各个景点打卡,有的家长想通过旅行,让孩子拓展视野、丰富内心等等。

可是,孩子体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有限,过于紧凑和功利性的旅行,不但让他们疲惫不堪,而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影响健康。

只有考虑清楚这3个问题,这场旅行才会回归它本来的样貌。

不紧不慢,开心松弛。



03.真正的旅行,是陪伴与体验

很喜欢网上有人说的一句话:

带孩子出去旅游的核心,不是出过多少地方,而是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好奇与安全感。

所以说,带娃旅行时,一定要跳出功利性的心态,朝着三个方向去发展。

首先,慢下来,让孩子主导节奏。

与其一天跑三个景点,不如让孩子在沙滩上玩一整天沙子,或者在小溪边观察昆虫。

他们的快乐,往往来自最简单的探索。

其次,把旅行变成一场“生活体验”。

带孩子去菜市场、坐公交车、和当地人聊天,这些日常的体验,比打卡景点更能让他们理解世界。

最后,要做到有效陪伴。

孩子不会记得跟你去过多少名胜古迹,聊过多少千古文化。

但他们会记得和你一起看过的星空、分享的冰淇淋,以及你全程专注的陪伴。

而这些,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其实,当我们放下期待,与孩子一起带着“松弛感”赶路时,那些不期而至的畅快与欢喜,就在眼前闪现。

或许,也能拥有更多值得我们铭刻的美好瞬间。

毕竟,真正的教育,不在远方,而在父母的耐心和浓浓爱意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