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与巴基斯坦的摩擦,印度的表现确实很强势。
通过控制水源这一招,印度让巴基斯坦的农业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比如26号那天,杰赫勒姆河突然开闸放水,导致巴基斯坦大片农田和城镇被淹。
还没正式开战,印度就已经把矛头指向了对方的普通民众,这种行为实在不够光明磊落。
印度的底气来源于历史和地理优势。当年分家时,印度占据了同一条河流的上游,而巴基斯坦则处于下游。
这样一来,巴基斯坦在农业用水方面就完全受制于人,双方因此产生过不少争端。
直到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的签订才让巴基斯坦的农业发展有了些许保障。
然而,纸上谈兵终究敌不过现实利益,对印度而言,掌握水源就像握着一把悬在巴基斯坦头顶的利剑,随时可以刺下去。
撕毁条约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
人造洪灾这样的天灾人祸,在巴基斯坦已经发生过太多次。
最可怜的是那些无辜的百姓,他们辛苦耕作,却成了两国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有些家庭甚至因此妻离子散。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巴基斯坦决定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与中国合作启动了三大项目。
首先是卡拉巴格大坝。
建成后,它的蓄水量相当于1000个西湖。
只要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哪怕印度切断水源,这个大坝也能缓解巴基斯坦部分农业损失。
其次是科哈拉水电站。
它位于克什米尔下游,能够截住印度河的一条支流。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这条支流的水量同样至关重要。
最后是尼鲁姆杰西姆水电站。
这座水电站发电效率极高,一旦建成,不仅可以调控水资源,还能提供电力支持,为巴基斯坦带来实际收益。
虽然这三项工程无法与印度上游已有的12座大坝相提并论,但对巴基斯坦而言,这些项目的储水量足以支撑几个月,这段时间足够让他们与印度周旋。
目前阿莫巴沙大坝仍在建设中,被誉为巴基斯坦版的三峡工程,预计2028年完工。
当这些水利设施能够协同运作时,印度引以为豪的水武器威力必将大大减弱。
从巴基斯坦从被动到逐渐崛起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真正的自主强大,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最基本的便是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
这次印度断水事件,尽管他们对外有看似合理的解释,但从印度网民的言论可以看出,这背后很可能另有隐情。
既然涉及到平民,这次印巴冲突必然会愈演愈烈。
回顾一周前的克什米尔枪击事件,类似的情节仿佛似曾相识,可以肯定的是,巴基斯坦在这起事件中显然吃了亏,绝不可能是幕后黑手。
现在摆在巴基斯坦面前的选择无非是交出枪击事件的主谋,或者对“克什米尔抵抗运动”发起军事行动,又或者是允许印度入境自行处理。
这三条路,巴基斯坦都走不通,所以这件事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从当前局势看,印巴双方都没有退让的意思,但巴基斯坦方面表示,双方的冲突不会升级到核战争的程度。
由此可见,这场冲突何时结束完全取决于印度的态度。
如今克什米尔地区的87处旅游景点已经暂停营业,禁止外来人员进入。
作为敏感的政治争议区,这里从来都不太平。
所谓的恐怖袭击,其实不过是双方争夺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尤其是印度,不仅行动迅速,而且手段老辣。
枪击事件发生后,印度立刻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并借助美国的影响,让不少西方媒体纷纷指责巴基斯坦是此次袭击的幕后推手,这就是印度的软实力体现。
此外,印度断水、开闸等操作来得悄无声息,直接给巴基斯坦造成了巨大损失,展现了他们的深谋远虑。
更令人惊叹的是,印度连续五天在克什米尔地区向巴基斯坦军队开火,其装备充足、战斗力极强。
如此高效的部署,难道不是早有预谋吗?
更过分的是,印度还将自己的行动解释为是对巴基斯坦无端挑衅的正当回应。
事实上,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没有非要互相攻击的理由,他们是不会轻易开战的。
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邀请第三方调查真相,像印度这样急不可耐地采取行动,还让美国火速送来武器支援,明显是在下一盘大棋。
对于印巴冲突,莫迪声称这是“别无选择”的举动。
枪击事件中,死伤的都是普通民众,当时他们正在草地上喝茶聊天。
幸存者回忆,当天身穿迷彩服的枪手专门针对男性下手,还特意放走了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难道恐怖分子的信仰会如此巧合吗?
事件发生后,一个自称抵抗阵线的组织站出来宣称,他们是为了报复印度在当地驻扎8万多人,损害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极端组织向来神出鬼没,往往干完大事就销声匿迹。
能够在事发后立即站出来揽下罪名的情况极为罕见。
他们的声明恰好为印度提供了“证据”,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凑巧的事情呢?
克什米尔作为一个极其敏感的地区,已经引发了两次印巴全面战争,但该地区的归属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如今印度的实力已经全面超越巴基斯坦,那么这个争议地区的最终归属是否即将尘埃落定呢?
不管这次印巴冲突会闹到什么程度,印度率先伤害对方平民的行为已经表明,这样的掌权者根本不配继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