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就曾发布一篇文章,作者为王辰,围绕“何为‘4+4’模式”、“ ‘4+4’模式之妙处”、“协和为何要坚定地率先推行‘4+4’模式”等三个方面,详细解读“4+4”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模式。

王辰曾表示,要打破此前医学教育主要基于生物学的局限,体现医学本源的多学科性,把多学科基因植入医学机体,需要有理科、工科乃至人文、艺术学基础的人才,培养大医学人才,建设新医科。



“4+4培养模式”指的是,4年非医学本科+4年医学博士,借鉴美国MD培养体系,初衷是吸纳多元背景人才,推动医学交叉创新。

最近,在协和中日友好医院肖医生出轨事件中,借“4+4”出道的董袭莹,就被大家盯上了。比起那桃色新闻,她的故事更让人细思极恐。



这位“董小姐”可不得了。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类似于北大青鸟学院)经济学本科出身的学生,一路绿灯进入协和“4+4”项目,博士论文仅30页,在校期间的学术论文横跨消化内科、神经外科、肿瘤、妇科影像等多个领域,更是堪称“传奇”。这到底是医学天才,还是特权运作的结果?

这些人在美国进不了医学院,在中国考不了进协和医学院的分数,却通过四加四这种途径进去,完全就是一个漏洞。

当然,这个漏洞可能就是故意的。

我们最顶尖的医学院“4+4”,对标的是美国家庭医生的培训制度。像“董小姐”这样的“热爱医学”的跨专业天才,可以直接进入最顶尖的医院,参与指南的编写,未来指导全国医生的治疗方案。

然后我们大部分的医学生,对标的是美国高精尖医生的培养模式,挤破头都很难进三甲医院,未来学习还要学习“董小姐”们制定的临床指南。

给普通人推规培,给权贵门阀子弟推4+4(实际上是0+4),医学学制到底需要延长还是缩减,灵活划线,全看身份。可谓既需要牛马又需要捷径。

现在国内的各种招考、应聘,如果没有公开硬性的考试,基本可以默认是为了开后门。高考就不说了,就算公务员考试也有各种萝卜坑之类的事情,但是你得先考过硬性的笔试,至少智商能力有个基本的下线,如果没有硬性的考试门槛,基本就约等于为了给一些智商不到100的人开后门,而且只会越塞下限越低,然后通过各种资源包装的很牛逼。

就和拿螃蟹去阳澄湖洗澡一样一样的。

如果宽入宽出没有任何监督,你说得再好听,你动机再「单纯」,难免最后都会沦为少数人的绿色通道,都是对其他医学生的霸凌,更是对无数普通患者的草菅人命。

首都医科大学原校长饶毅也曾发文批评协和任人唯亲:“虽然洋气的协和含着金勺子出生,后来也有国家很突出的支持,有些方面长期领先是事实。但它也有不可否认的因为不争气而落后的情况,不可否认有下落的一些点,包括不可谓很轻的任人唯亲问题。



腐败一开始是效率问题,最后一定会发展成质量问题。

一开始可能人员素质差距不大,后来“董小姐”这样的阿猫阿狗都塞进来,就会造成质量迅速下降。

企业也是如此,内部腐败不查,一开始只是影响一部分效率,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人的胃口越来越大,普通的利益已经满足不了,只好把产品质量下降去要更多的利益。



不过,也有医生朋友说,如果去三甲医院,不必太担心会遇到“董小姐”给你看病。因为这些高端关系户很少会在一线干苦活累活,都是来锻炼镀金之后就高升做管理岗位。在一线熬夜加班、做实验做数据、治病救人的苦活儿累活儿,都是给5+3+N的普通医学生牛马们干的。

很简单,董小姐们学医、读博,是为了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吗?

肯定不是啊。

这些二代/三代们,去协和这样顶级的医学院,参加4+4学医读博,很可能并不是为了当医生,只是将拿到名校医学博士,当了成往高处跳的跳板、为以后铺路。

相比之下,华为公主姚安娜只是在娱乐圈演演戏,被观众骂演技差也从来不反驳,是不是可爱多了?

协和"4+4"模式要想真正获得认可,必须用严谨的培养过程和过硬的毕业生质量来证明自己。“董小姐”这样的传奇故事,还是越少越好。今天不为寒门学子发声,明天就会沦为天龙人的垫脚石。我们想要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