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姻法》看婚姻变迁:为何现代人越来越恐婚?

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部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在195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它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婚姻家庭领域激起层层涟漪,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

这部婚姻法只有8章27条,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它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传统婚姻观念彻底打破,把包办买卖婚姻、纳妾、男人随意停妻休妻等封建婚姻制度的糟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图片来源于豆包)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这四大基本原则,如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新中国婚姻法治的航道,而且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国家对妇女儿童的关爱体现,更是用法律推动男女平等的伟大尝试。

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开启了婚姻法律的新篇章。到了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行了修订,让这部法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1950年到现在,《婚姻法》历经多次变革,每一次调整都是对社会发展的回应,见证了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转变。然而,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却摆在我们面前:在婚姻法律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包容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却对结婚这件事望而却步。

现在的年轻人,不少人选择将婚姻无限期推迟,甚至有些人直接表示不想结婚。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在社会层面,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成本的提高,让人们面临巨大的压力。结婚意味着组建新的家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购房、育儿等现实问题像沉重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图片来源于豆包)

从个人观念角度看,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感受和追求,不愿意为了婚姻而牺牲太多个人的自由和空间。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更像是一个可选项。社交媒体上各种关于婚姻负面新闻的传播,也让一些人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恐婚症” 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的 “病症”。

但婚姻真的如此可怕吗?回顾《婚姻法》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是对婚姻中各方权益的保障,是对美好婚姻关系的引导。它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幸福,也为遭遇困境的家庭提供了法律的支撑。或许,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婚姻,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不要轻易放弃这个可能带来无限温暖与幸福的人生选择。婚姻不是束缚,而是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下,携手走过人生旅程的约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