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一串串油菜荚果挂满枝头,成熟的胡豆油绿中微微泛黄,伴着泥土的芬芳,一幅田园丰收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不过,这幅画卷不在乡村,而是在大学校园里。4月29日下午,位于成都锦城学院校园里的大学生农场,师生们忙得热火朝天,迎来了属于校园的丰收季。
同学们在农场里收割油菜。成都锦城学院供图
自2005年建校起,成都锦城学院就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06年,学校开辟了大约20亩地,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由同学们负责农场的日常运行和维护。(本报曾于2014年6月9日刊发报道《八年耕作一块“试验田”》)
和往年相比,今年这堂劳动教育课有了新成员。校企联合研制的人形机器人“锦小智”首次登场,与师生一起在田间地头收割油菜籽、摘胡豆。大家以这场喜庆丰收的劳动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并为即将到来的母校20岁“生日”献上一份特别礼物。
当天下午,同学们走出课堂来到农场开始了这场“特别的劳动”。有的弯腰挥镰收割油菜籽,有的合力搬运油菜秆,有的蹲地采摘胡豆……大家有说有笑,共同体验这份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身高1.8米的人形机器人“锦小智”上阵帮忙,运输农具、搬运胡豆……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这个家伙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泥土弄脏了双脚。
成都锦城学院师生二次开发的“萌宠机器狗”也穿梭在农场里,身背油菜秆在田野间行走,成为了同学们劳动的“小帮手”。它还作揖鞠躬,逗得现场师生哈哈大笑。
同学们在农场里收割油菜,“萌宠机器狗”在一旁帮忙。成都锦城学院供图
“‘锦小智’外观设计、程序设计全部是由成都锦城学院师生独立完成,在高低不平的田间地头,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上也能实现较强的平衡控制、多自由度的协调和多种交互动作,机器狗的运动控制、步态算法等也有着超乎预期的呈现,同学们为其编写了各种有趣的动作和指令,体现了机械电子、控制算法和软件工程的紧密结合。”智能制造学院教师赵汝和介绍。
“劳动是成都锦城学院每名学子的必修课,我们自己研制的机器人当然也要参加农场特色劳动。”智能制造学院大三学生符昊笑着说:“和机器人‘锦小智’亲密配合协作,一起参与这场高科技与泥土味完美融合的劳动体验,真的很有意义。”
校企联合研制的人形机器人“锦小智”在农场帮忙。成都锦城学院供图
该校工商管理学院大二学生陈海阳说,上个月大家才在这里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春耕节,师生们在一起赏花植树、春耕播种,播下了一份春天的希望,仅仅过了1个多月就迎来今年第一个收获季,真的很开心。“母校下个月将迎来20岁生日,届时,农场将是一片向日葵的海洋,为母校二十周岁献礼。”
据成都锦城学院劳动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李峤介绍,此次劳动实践约有200余名学生分批次参与其中,共同劳作收割了15亩油菜籽。收割完成后还要进行脱粒、晾晒、除杂、榨油,再按同学们设计的方案装瓶、贴标,5月9日建校20周年校庆当天可供师生、校友选购。
李峤说,学生们亲身参与从播种到收获到营销的全过程,这是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巧妙结合的尝试。
目前,该劳动农场占地面积超20亩,根据时令季节科学种植豌豆、茄子、青椒、豇豆、胡豆、黄瓜等蔬菜达30余种,培育绿萝、绣球、樱花、桃花等园林花卉20余种,还有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并开辟水塘养鱼,打造成为一个集花、果、菜、豆、粮、鱼于一体的全生态劳动种植乐园,大学生们在这里劳作耕耘、体验农耕文化,成为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