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连个党员都不是,有什么资本骄傲呢?人家听说我不是党员,连对象都不和我谈……”听到毛主席关切的询问,多年的委屈顿时涌上郭化若的心头,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郭化若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来,有些哽咽地对毛主席说道。

听了郭化若的话,毛主席凝视着窗外久久不语,一连抽了好几口手中的烟,才缓缓开口说道:“你跟着我受委屈了。

“我有一个喝过洋墨水的郭化若,诸葛亮都比不上”

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开始向赣南突围。一连三四个月的奔波,军部领导人的精力都集中在应对追敌上,致使红军中的思想工作有些松懈,再加上红四军的官兵来自各个方面,各种思想混杂在一起,导致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争论。

为了解决这些争论,毛主席利用战斗间隙做了许多工作,并几次在前委扩大会议上进行讨论,然而收效甚微。

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毛主席建议用总结过去斗争经验的办法,解决红军建设的主要问题。然而,前委没有采纳毛主席的意见,并决定由陈毅在“七大”作政治报告。

不久,红四军“七大”在龙岩召开,毛主席当选红四军前委委员,但未被选为前委书记。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离开前委领导岗位,前往闽西休养,并集中精力指导地方工作。



中共中央得知红四军前委的人事变动后,对其作出明确指示,肯定了毛主席关于红军的正确主张。于是,朱德、陈毅等人致信毛主席,请他出山主持红四军工作,毛主席收到信和中央指示后,当即动身前往长汀,回到了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

“有个叫郭化若的,现在在哪里?”回到长汀的当天晚上,毛主席就向朱德打听道。朱德感到很惊奇,毛主席离开红四军的时候,郭化若还没有来到龙岩,两人从未见过面,他是怎么知道“郭化若”这个人的呢?

原来,在毛主席回到长汀前,前委曾经专门开过一次会议,讨论请毛主席回来的问题。当时参会者众说纷纭,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郭化若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和彭祜联名写了一封信,代表红四军的基层干部战士,请毛主席回来。

在信中,郭化若阐述了对红四军未来的发展以及国内革命形势的见解,其独到精辟的观点令毛主席大为欣赏,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主席回到长汀不久,前委召开扩大会议,毛主席和郭化若在会上第一次见面。之后红四军机关移驻古田,毛主席专门将郭化若找来,两人有了相识以来的第一次长谈,毛主席对郭化若的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郭化若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贫民家庭,虽然家里只能供他读完高小,但他靠着自学先后学完了数学、物理和化学。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郭化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曾四处寻找希望加入共产党,但一直未能如愿。

1925年,郭化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各科成绩优异,训练成绩突出,蒋介石曾两次点名让他当秘书。但郭化若耳闻目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知道他实质上是个反苏反共的两面派,便以“军人应当战死疆场”回绝。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郭化若担任炮兵大队第二队代理队长,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期间,郭化若读了许多毛主席发表的文章,对于毛主席的远见卓识深感敬佩。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化若离开北伐军回了福建老家。后来听说毛主席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郭化若曾多次通过地下党向中央请示,要求上井冈山,但没有被准许,最后被安排前往苏联学习。

到了苏联之后,郭化若进入莫斯科炮兵学校继续深造。但随着国内的革命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峻,郭化若认为自己应该回到国内,和战友们一起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而不是待在宁静的苏联学习。

下定了回国的决心后,郭化若几次找校长商量,要求尽早离开学校,结果校长听说后当场暴跳如雷:“我还没见过不愿意在这里学习的学生,绝对不允许!”

回国的要求被驳回后,郭化若苦思冥想了整整三天,最终通过犯一些行政上的小错误,来达到离校回国的目的。第二天,郭化若就待在宿舍故意不去上课,校长得知后气势汹汹地跑来,威胁他再不去上课就关他禁闭。



“只要让我回国,关禁闭就关禁闭!”郭化若并没有被校长吓到,而校长也没想到郭化若对最严厉的处罚居然不屑一顾,气得当即给郭化若写了条子,让他去禁闭室报到。

被关了七天的禁闭后,郭化若如愿离开了苏联,踏上了回国的路途,历经辗转来到了龙岩,找到了红四军,被朱德任命为二纵队参谋,仅仅只过了23天,郭化若就被任命为二纵队参谋长。在二纵队长牺牲后,郭化若又被任命为队长。

“朱毛何德何能,郭子踏雪而来!”听了郭化若的经历,毛主席感动地说道。随后,毛主席给郭化若下达任务,让他将部队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总结成材料,以便在“九大”召开后彻底解决部队中的问题。

“我的水平很肤浅,还是交给别人来写吧。”郭化若一听,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毛主席却再一次鼓励他说:“我相信你能够写好。”



毛主席之所以将这一任务交给郭化若,就是看中了他的能力,同时也借此来考查他的理论功底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郭化若接受任务后,将自己关在了房间里,熬了几个通宵,终于写成了一份十几页纸的材料。

“不错,不错,文笔流畅,分析透彻。”毛主席看过后,满意地点头说道。

1930年初,红四军重返赣南活动,经毛主席提议,郭化若出任红四军军部参谋处长,从此跟随在毛主席身边,成了中央领导最重要的智囊。毛主席对于这一时期的郭化若曾有这样的评价:

“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我有一个喝过洋墨水的郭化若,诸葛亮是肯定比不上的!”

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蒙冤七年

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对江西根据地发动军事“围剿”。朱毛红军三次粉碎了蒋介石的企图,威望在全国民众中日益高涨。而就在此时,王明为了能够掌握中共的实权,指示博古等三人团向毛主席下手。

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会上,王明的支持者对毛主席发起了肆无忌惮的批评,要求撤销毛主席的一切职务。尽管朱德、郭化若等人明确表示反对,但终究还是没能改变决定,毛主席被撤销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

党代会之后,毛主席不得不离开红军,而郭化若也因为支持毛主席,被调离参谋长一职,到军委二局任局长。半年之后,郭化若又接到通知,让他到毛主席身边当秘书。

当时毛主席在军中没有职务,郭化若去给毛主席当秘书,实际上是再次被降级。在毛主席身边无所事事了一个月,王稼祥找郭化若谈话,告诉他已经被安排到红军学校任教员,催促他尽快去学校报到。



短短8个月的时间,郭化若连降三级,彻底失去领导职务。让郭化若更没想到的是,他来到红军学校不久,就被公开宣布开除党籍,同时被定为“反革命”,时刻受人监视,许多人因此不愿与他来往。

1934年,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红军学校在确定转移人员名单时,特意没有加上郭化若的名字,想把他丢在苏区,后来在宋任穷、陈赓等人的支持下,郭化若才被编入团部继续做参谋工作。

在出发的第一天,郭化若的脚就开始化脓流血水,再加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郭化若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当陈赓发现郭化若脚上穿着草鞋,上面满是血渍的时候,奇怪地问他怎么不穿发的布鞋。

“他们发服装的时候把我忘了,我就让人做了双草鞋。”尽管郭化若是笑着说出这句话,但委屈和落寞的神情却没逃过陈赓的眼睛。陈赓当即去找派发服装的人,可服装早已经发完。



靠着一根拐杖,郭化若穿着一双草鞋,一瘸一拐走完了8000里的征途。到了遵义后,陈赓找到药治好了郭化若的脚,又想办法给他找来一双布鞋。

1935年毛主席重返军事指挥岗位,郭化若的处境有了些许好转,但由于没有摆脱历史包袱,只能做些许工作。抗大成立后,郭化若被任命为教育长,需要负责大量的教学工作,经常晚上只能睡几个小时,有的时候还得通宵。

在一次战术课上,郭化若做示范时突然浑身冒汗,两眼发黑晕倒在地,懂急救的学员赶忙把他抬到树荫下,校长、政委闻讯赶到,见郭化若脸色憔悴,就知道他是累倒的。

由于缺医少药,郭化若的身体一直没有好转,于是便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回延安治病。毛主席收到信后,当即派人给郭化若买药,并批准了他到延安治病的请求。



抗战全面爆发后,郭化若动身前往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同时回到毛主席身边,担任军事秘书。

1937年底的一个早晨,郭化若为了赶写一份材料,一连数天泡在图书馆。当时数九寒天,图书馆里人不多,也不具备取暖条件,郭化若实在冷得不行,就起身活动活动,饿了就啃几口干粮。

这种拼命的工作精神,深深打动了图书馆服务员朱春丽的心,托馆长给自己牵线。当时已经年过三十的郭化若自然很是高兴,但一想到自己还背着历史包袱,也不符合结婚规定,只好婉言谢绝了朱春丽的一片爱意。

后来,郭化若的老战友主动给他介绍对象,两人见面后一见钟情,可当姑娘听说郭化若不是党员时,当即找借口离开,自此再也没有联系。

当年一个莫须有的问题,不但让郭化若在仕途上一落千丈,甚至连老婆都找不到,郭化若只能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之中,以暂时忘记这种苦楚。



1937年洛川会议后,郭化若前去看望毛主席,终于将心中的苦楚吐露。毛主席亲自给陈云写信,请他具体负责调查郭化若的历史问题,要从国内到国外搞得清清楚楚。

按照毛主席的嘱咐,郭化若找到陈云,将自己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陈云代表中央组织部通知郭化若,当年给他定的罪名毫无根据,组织上决定恢复他的党籍。

背了整整7年的包袱终于卸下,郭化若迎来了政治上的又一个春天。不久,军委决定由郭化若担任军委一局局长。在组织的关心下,郭化若与女青年夏邦华相识,两人很快结为伴侣,婚后育有一子一女。

能文能武的毛主席高参

1937年,国民党军在忻口地区抗击日军失败,引发了毛主席的深思,国民党军信奉古代兵法,却听不进马列主义,对八路军的运动战更是不屑。于是,毛主席交给郭化若一个任务,让他深刻研究《孙子兵法》,写点古代兵法的文章来宣传运动战的思想。

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指示,郭化若以赤壁之战和即墨之战为基础,相继写成两篇论文发表。许多国民党将领看过之后感触颇深,甚至还给八路军军政杂志编辑部写信,称读过之后“令吾深省”。

自此之后,郭化若开始细心研究《孙子兵法》,并将自己的心得写成文章发表。无论多忙,郭化若都没有停止对《孙子兵法》的钻研,后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孙子兵法》,他还将其翻译成白话文,赢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一致认为是当代最有威望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后来,郭化若在毛主席的亲自指导下,开始研究军事辩证法。在延安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郭化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演,成为继毛主席之后,对军事辩证法理论作进一步阐述的第一人。



1946年,郭化若离开了生活近10年的延安,前往鲁南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之后郭化若又出任华野六纵副司令员,协助王必成打赢了沙土集战役,全歼敌五十七师。战后,郭化若在王必成的邀请下,进行了村落攻坚战的经验总结,除了肯定战役成功的经验,郭化若一针见血指出部队中存在的不足。

大家听完郭化若的总结,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郭化若这位毛主席的高参果然名不虚传。

1948年豫东战役打响后,王必成、郭化若率领六纵经历了20多次战斗,基本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战役结束后,王必成听完郭化若的总结报告,高兴地说:“有郭化若在,我才能真正必(定)成(功)啊!”

不久,郭化若调华野四纵担任政委兼党委书记,时任四纵司令员的陶勇听说郭化若要来,乐不可支地说:“有主席高参坐镇,我陶勇真的是既无忧更无畏了!”淮海战役打响后,陶勇、郭化若率领部队参加大小战斗约50次,歼敌7.2万余人,战果显赫。



1949年华野改成第三野战军后,郭化若出任九兵团政委。在渡江战役中,郭化若所领导的侦察工作,为渡江战役的成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后来的电影《渡江侦察记》正是根据九兵团先遣大队的事迹所创作。

上海解放后,警备工作关系到军事接管、社会秩序和我党、我军形象等大问题,在陈毅的推荐下,郭化若被任命为上海警备司令员,短短一年时间,郭化若领导警备部队破获各类案件3600余起,抓获各种罪犯1.4万人,捣毁50多个特务组织。毛主席听说之后喜不自禁:

“我的这位高参,可把蒋介石的地下党搞惨咯!”

1955年,郭化若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具体负责部队的军事训练工作。同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将军衔。1958年,全军开展编写战史工作,郭化若负责南京军区的战史编写工作,并一直延续到军事科学院任上。



进入新时期后,郭化若在担任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之余,领导编写了多部军史著作,开创了我国军史研究的先河。军史专家一致认为,郭化若参与的所有文章、论著,都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延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