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直把中国当作是眼中钉、肉中刺,不断打压中国,但他们的阴谋却始终没能得逞。

近年来,美国持续在全球范围内物色可替代中国,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国家,再三筛选之后,美国挑中了越南和印度。



然而,这两个国家是否真正具备能力来接过中国的接力棒呢?如今来看,美国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越南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很快便聚集了数万以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且这些企业相当一部分由台资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投资兴建。



可自从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后,这些依赖出口的企业,几乎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很多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订单来自美国市场,当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以后,这些企业面临“两头受损”的困境,要么维持原有价格导致利润锐减,要么涨价导致失去订单。



由于利润骤减,很多中小企业因无法承受美国持续加征的关税而关停。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部分企业选择了“突围”,将生产线转移到了越南、印度等邻国。

作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新宠”,越南的优势非常明显。与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不同,越南的适龄劳动人口占比超过六成,且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从而构成了庞大的人力资源库。



相比中国,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要低三分之一以上。更关键的是,越南新一代工人普遍接受过基础教育,甚至能快速掌握技术操作,很多越南工厂都员工多为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不仅能熟练操作精密设备,还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能力。

纺织业的转移尤为显著,一些纺织企业将设计研发中心留在中国,而将生产环节整体迁移到越南。



越南的工人们在明亮的车间里,操作着意大利进口的智能裁床,从接单到出货仅需两周时间。

正是越南工人的这种工作效率,让很多纺织业企业将订单转向这里。



在这场产业转移浪潮中,越南的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不仅承接了中国流失的订单,更在技术升级中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印度具备的优势

除了越南,作为南亚大国的印度,也是美国认为的可替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国家。美国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印度有着自己无可比拟的优势。



为了扶持印度,实现让印度替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目的,美国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世界各国的跨国企业将生产布局转向印度。

很快微软和富士康等科技巨头相继在印度设立生产基地,背后是华盛顿推动制造业“去中国化”的战略考量。



美国商务部更是特意出台了产业转移补贴政策,为这些企业在印度建厂提供了重要支持。

相比东南亚国家,印度在工业基础建设上也具备很大的优势。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铁路网络和港口设施,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孟买等大城市更是拥有完善的配套体系,在印度投资建工厂,从原材料供应到物流运输均可实现高效运转。

印度的教育体系也使它比很多东南亚国家更具竞争力,因为印度尽管顶尖综合性大学数量不及中国,但其理工科教育质量却非常高。印度国内培养出的软件工程师,现在早已成为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的争夺对象。



如今,印度的教育优势正在渐渐转化为产业动能。印度南部的电子产业园内,印度理工学院研发的芯片封装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越南相比,印度的产业承接呈现出“后发优势”,其成熟的工业体系能快速消化复杂技术,而庞大的市场潜力更为这些大企业提供了长期发展空间。



那么,既然越南和印度有这么多的优势,这两个国家是否真的能够如美国所愿,复刻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奇迹呢?

是否可以复刻经济奇迹?

事实上,虽然近年来越南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令人瞩目,但复刻中国过去几十年通过制造业创进的经济奇迹,却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



中国通过高铁网络将沿海港口与内陆工厂紧密连接,运输效率极高。而越南的铁路网仍停留在法国殖民时期的窄轨时代,几乎没有高铁,即使只是从胡志明市到河内的货运,也足足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和越南相比,虽然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印度的港口已经有百年历史了。



但清关效率低下,集装箱平均滞留时间比中国多出一倍。而印度的这种劣势,让跨国企业不得不在成本与效率间艰难权衡。

而且印度由于体制原因,导致印度地方政府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以至于某家日企在古吉拉特邦建厂时,光土地审批就耗时两年。而这种制度性风险,往往抵消了人力成本优势。



中国的打工人还具备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狼性文化”,像深圳华强北这样的电子市场,凌晨三点依然灯火通明,这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拼劲,是越南和印度工人无法比拟的。

相较于中国的工人,印度和越南的工人更懂得享受生活,但制造业需要的是分秒必争的效率。



印度和越南的工人虽然技术娴熟,但“慢即是快”的思维,与制造业的高速运转需求存在天然冲突,以至于印度和越南工厂生产线的运转速度往往比中国同类工厂慢三成。

印度和越南那种“慢节奏”的工作文化,与制造业的高速运转需求存在天然冲突。即便两国在局部领域取得突破,也难以改变千百年形成的工作文化。



因此越南和印度的崛起,更多是区域性的产业承接,而非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整体替代。



中国所具备都综合竞争力,也不仅仅是投资低一批成本工厂就能复制的。

参考资料:
环球网:2024-04-02:美媒称“印度想在制造业上替代中国先要击败越南”,专家:印度存在难以克服劣势
环球时报:2025-01-03:“替代中国”论调为何越来越站不住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