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遭受着来自美西方国家高达上万项的各类制裁,尤其是基本已无法再像俄乌冲突爆发前那样,购得西方出品的部分精密电子元件,但俄罗斯本土军用航空器工业,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韧性,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对俄罗斯空天军的装备供应能力。据中国航空网报道,俄罗斯技术集团发布消息称,最新批次的苏-34战斗轰炸机已交付俄罗斯空天军,这款战机的产能显著提升,在过去2年中增长了一倍以上。
俄军接收新一批次苏-34
有意思的是,苏-34“鸭嘴兽”是当今全球所有处于生产状态的军用航空器中,唯一的战斗轰炸机。在中国和美国等其他主要军事大国中,战斗轰炸机这一颇具年代感的机种,早已不再获得发展。目前看来,虽然解放军航空兵部队仍装备着200架左右的歼轰-7系列战斗轰炸机,但国内并无研发新一代战斗轰炸机的动向,歼轰-7基本将成为国产军用航空器在此领域的绝唱。那么,战斗轰炸机这种在中国等国中,均已被淘汰的机型,为何仍在俄罗斯这里有着旺盛的需求呢?
发生事故的苏-34
从网上的一些讨论来看,有人说这与俄罗斯空天军僵化的装备体系和战术思维有关,也有人说这可能与俄罗斯缺乏可由战术类飞机使用的先进对面打击弹药有关。不过,如果我们对战斗轰炸机这一机型的功能定位初衷做一番更深的理解,或许就能明白为何中国和俄罗斯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了
美国空军曾装备的F-105战斗轰炸机
战斗轰炸机,这一机型最早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通过对战斗机做某些改装,赋予其可挂载炸弹和火箭弹的能力,同时保留一定的空战能力,从而实现“一机多用”。诸如中国的歼轰-7、俄军现役的苏-24和苏-34、美国空军曾装备的F-105等,都是“一机多用”思路下典型的战斗轰炸机。然而,当年各国以发展战斗轰炸机的方式寻求“一机多用”,最初的想法其实并不是为了追求战术类飞机的多用途能力和提升装备效费比,而是为了减少对战斗机的“占用”
中国歼轰-7战斗轰炸机
空战和对面攻击,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功能定位,对飞行器的性能要求与侧重有着很大的差别、甚至在很多地方存在着格格不入的矛盾。然而,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好取舍和妥协,让主要遂行对面打击任务的机型,具备某些自卫空战能力,抑或是与战斗机相近的飞行性能,那其就不至于被敌方战斗机“肆意猎杀”,等于加大了生存能力。
战斗轰炸机的意义在于减少对战斗机的“占用”
当这种生存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后,为执行对地或对海打击任务的战斗轰炸机配属负责护航的战斗机,就不再是“绝对有必要的事情”了。在这种状态下,己方战斗机部队将可把更多的力量和资源用于遂行对空作战,大大增加战胜敌方战斗机部队的概率。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己方战斗机部队尽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和资源,去对抗敌方战斗机呢?答案很简单,即“如果不这么做,那己方很可能无法夺取制空权”。
冷战时期诞生的苏-24战斗轰炸机
冷战期间,美国空军和苏联空军互为各自最强的对手,谁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战胜对方。一旦冷战变热战,双方的战斗机部队一定会倾尽全力地争夺制空权。此时,为执行对面打击任务的飞机实施护航,就成了优先度较低且会有损己方制空战力规模的事情。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想办法为执行对面打击任务的飞机,赋予一定的自保能力,减少对宝贵的战斗机的占用。
与之同理,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立项研发歼轰-7时,空军战斗机部队面临着主战装备的性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利境地。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更加集中地使用战斗机部队的资源,唯有这样才可能勉强抗衡潜在对手,故对歼轰-7提出了“至少拥有有限的空战自卫能力”这一要求。
俄空天军先进战斗机的数量很有限
于是,说回到当下的俄罗斯。从地缘角度来说,今天的俄罗斯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远比冷战时期的苏联更差。北约的持续东扩,几乎快要顶到俄罗斯的家门口。而在航空战力方面,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北约成员国的空军主战装备质量和数量,明显比俄罗斯更有优势。从202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俄空天军现役的达到四代半水平的战斗机,只有约100架苏-30SM和135架苏-35S,达到第五代水平的战斗机,只有刚刚突破两位数的苏-57
苏-34可减少对护航战斗机的依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俄罗斯同北约爆发军事交锋,那前者必然会对无比珍贵的先进战斗机进行“精打细算”,优先投入到争夺制空权的作战之中。此时,自然就只能让执行对面攻击的战术类飞机,提升一下自保能力了,苏-34的一大意义就在于此。由此也能发现,中国和美国之所以不再发展战斗轰炸机,而是更注重发展多用途战斗机,乃是因对自家战斗机数量和性能都很有信心。即便让部分多用途战斗机完全投入对面打击之中,其他的战斗机部队也在夺取制空权方面有着极大的把握,故而也就用不着去搞什么战斗轰炸机了
今天的俄罗斯空天军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
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战斗轰炸机乃是在己方对夺取制空权一事没有把握、甚至是己方可能会处于一定程度的劣势条件下,所催生出来的一种机型。俄罗斯空天军如今的处境,恰恰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