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因六运而生、因九运而兴、因亚运而盛。1984年7月4日,天河体育中心在天河机场旧址破土动工,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天河体育中心不仅是六运会重要的体育场馆,更是天河区崛起的起点。这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见证着六运会以来体育与天河共生共兴的光辉历程。经过多年发展,天河体育中心已成为广州市民心中的“城市客厅”和“体育殿堂”。

为迎接十五运会,天河体育中心开启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这次的改造工程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担纲设计,而他正是20世纪80年代操刀天河体育中心项目的总设计师。

横跨四十载,这位成长于广州的设计大师已年过八旬。忆及当年,他依旧激动。无论是在郭明卓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还是在广州的城市建设历程里,天河体育中心都扮演着“里程碑”式的角色。


郭明卓。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大动作

展现体育的力感和动感

全运会是全国性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体育场馆是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保障。第一到第五届全运会均在北京或上海举办,到了第六届,广州有幸成为东道主。为了办好这次盛会,广州在城市东郊的天河机场旧址划出52万平方米,兴建天河体育中心,其中体育场馆的设计任务由广州设计院承担。

“接到这个任务,我们都感到非常光荣且振奋,下决心要把设计做好。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中心。”彼时,郭明卓四十出头,正是设计院里的中坚力量。前期,他带领团队研究国内外众多体育场馆设计案例,发现国内许多体育场馆建筑手法较为传统,缺乏时代感。

“大多数场馆都是用立柱和墙封得严严实实,立面根本看不出是体育场馆。就像大力士套上了厚厚的大衣,里面的肌肉都看不到了。我们还是觉得体育建筑要和体育的内涵和特性相一致,体现动感和力感。”郭明卓回忆,设计院的负责人对体育中心的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不要墨守成规,要搞大动作。

因此,郭明卓团队大胆运用大空间、大跨度、大墙面、大悬挑等要素,以展现出体育建筑的个性和独特魅力。

几个月后,设计方案大致成型。体育场的雨棚形如张开的蚌壳,看台轮廓呈马鞍形,二层平台因应岭南气候特点而大面积敞开,观众能直接看到内部结构。体育馆、游泳馆则以简洁有力的几何造型呈现,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3个场馆形成“品字形”格局,宛如三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广州的新中轴线上。

“受到当时技术和投资的限制,而且时间紧迫,因此我们在结构形式没有过多的创新,都是采用当时已经十分成熟的结构方案,比如网架结构、立体桁架结构和钢的箱梁等。”


六运会期间的天河体育中心。天河区档案馆供图

很快,天河体育中心就从纸上的设计图转变为了现实。1987年8月,天河体育中心落成。“一场两馆”的建设模式,开创了国内首次一次性建成三大场馆的先河。

一流速度、一流建筑、一流设备……天河体育中心在六运会开幕式初亮相后,得到广泛赞誉。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临六运会开幕式时,也盛赞其为“代表了中国最新最高水平的体育建筑”。

这一代表作先后获得国家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际建筑协会IAKS体育和旅游建筑优秀设计银质奖等,吸引国内外很多同行前来参观学习。

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场馆也为天河、为广州打下了承办大型赛事的基础。建成近40年来,天河体育中心不仅承办了六运会、九运会和亚运会,还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女足锦标赛、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赛、乒乓球团体世界杯、羽毛球世锦赛、世界摔跤锦标赛、WTA女子网球公开赛、金砖国家运动会等大批国际赛事。

多功能

成为全民共享的“体育殿堂”

除了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天河体育中心还承接了城市很多服务功能。

在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件套”的基础上,天河体育中心不断完善场地设施,相继兴建了棒球场、网球场、保龄球馆、露天游泳池等一系列竞赛及群体活动场馆和项目场地,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场所,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历经岁月洗礼后,这座体育殿堂仍与时俱进,焕发出勃勃生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前瞻的设计理念。功能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功能。这是郭明卓一直信奉的设计信条,在天河体育中心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时我们将体育中心规划为一个体育公园,在北部保留了大片土地布置各种球场供市民租用,开阔的南广场是大型城市活动的理想场所。”郭明卓表示,天河体育中心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赛后利用的问题,因此,在场馆外部预留了大片空间供市民健身活动,场馆内部则考虑多功能使用,满足各类展览、大型会议甚至文艺演出的需求。为此,天河体育馆配置了先进的音响和灯光照明系统,吸引了许多国际、港台明星举办演唱会。在座位布局上也以八边形进行编排,尽可能地提供更多视线更好的位置。

在郭明卓看来,种种设计的“小巧思”,都是为了功能服务。“功能先行”的设计理念,让天河体育中心的后续运营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进而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不少大型体育赛事选择在天河体育中心举办。南都记者 徐杰 摄

“如今很多体育场馆都打破了原有格局,空间更加灵活多变,可以适应不同的运动和活动的需求。最近开幕的香港启德体育园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郭明卓说,更为注重功能性和综合性,如今已经成为体育场馆设计的重要趋势。

天河体育中心的建成,似乎打开了片区发展的加速引擎。此后,郭明卓又陆续主持了与天河体育中心一路之隔的天河城、广州购书中心的设计方案。随着这些地标建筑相继落成,周边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全国著名的天河路商圈。郭明卓没有预想到,天河体育中心对广州的城市发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推动力。

“现在看来,天河体育中心带动了天河路商圈的建设发展,天河路商圈强劲的人流客流也在不断反哺天河体育中心,这也是天体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郭明卓说。

如今,天河体育中心已被列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在建筑形式上基本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优化空间主要在于功能完善和景观提升。郭明卓透露,此次天河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主要集中在南广场和前广场,用“减法”恢复最初的特色。南广场已被拆除的门楼将会重现,恢复广场的分隔效果,增强整个体育中心的仪式感。

南都:历经40年奋斗,天河实现蝶变。您对天河这些年发展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郭明卓:当年的菜地发展成高楼密布的CBD,道路纵横交错,车水马龙。天河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以天河体育中心作为起点,广州城市新中轴不断延伸,广州东站、珠江新城等地标先后诞生。现在,无论从中信广场往南还是从广州塔向北望,天河体育中心都是新中轴线上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这条新中轴线塑造了天河的城市风貌,也造就了广州CBD的独特气质。

南都:天河区即将迎来建区40周年。您对天河有什么祝福或者寄语?

郭明卓: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综合实力,天河都是广州的“老大哥”。四十载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希望天河能保持发展势头,保持蓬勃活力,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为广州乃至全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天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孙嘉怿对本文亦有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