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中美博弈日益加剧、全球贸易战硝烟未散的背景下,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一番“外交操作”,却在亚洲遭遇了最尴尬的一次“打脸现场”。

4月29日,贝森特在白宫记者会上自信满满地表示:韩国“希望在总统大选前与美国建立贸易谈判的基本框架”,以此作为政绩向选民展示。然而仅仅不到24小时,韩国政府火速出面否认这一说法,直接点名:“我们并未向美方传达或讨论过在大选前推进贸易谈判的意向。”言下之意,不仅没有所谓“谈判框架”,甚至连急于谈判的意愿都不存在。这一来一回,不只是一次外交节奏的错位,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了华盛顿傲慢的面孔上。

从4月24日“2+2”高级别磋商开始,美韩就贸易、关税与产业合作展开接触,美方显然希望在7月前搞出一个“一揽子协议”,以此作为“印太经济框架”下的标志性成果。然而,韩国对此态度明显谨慎。韩国企划财政部当天的表态已说得明明白白:磋商要考虑国内政治、立法程序与国会配合,换句话说,大选当前,没有哪个政府愿意背负“向美方让利”的骂名去抢时间线。

贝森特的说辞显然是“对外宣传话术”,其意图并不复杂:制造一种美方强势、各国竞相配合的谈判假象,从而向美国国内展示“谈判成功学”的成果。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一手挑起的关税战引发国内企业与消费者强烈反弹之际,财政部急需拿出一些“和解信号”,来安抚民意与选票。然而,问题在于:这种不顾实际、罔顾对方立场的自说自话,在外交层面不仅起不到实效,反而只会让合作方反感与疏远。

此次“韩国打脸”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对其盟友话语系统的粗暴挪用与政治消费。韩国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一环,在对美关系中本已处于不对等地位,近年来因芯片法案、供应链规则及对华战略配合问题不断让步,国内压力山大。如今,美国财政部长竟妄图将韩国的对美谈判需求包装成“选战工具”,不禁令人怀疑所谓的“盟友关系”,究竟是互信合作,还是单方面收割?

而贝森特还将这种说辞推广至日本,他提到“韩国与日本都希望在选举前完成谈判”,试图一箭双雕,把亚洲两大经济体同时纳入美国的议程安排之下。但日本至今未对此说法正面回应,显然也在权衡是配合表态还是选择沉默以保外交灵活性。从战略上看,美国希望通过这一轮高调施压与舆论塑造,推进其在“印太地区”的经贸重构工程,尤其是在大选前重建对亚洲“主导地位”的国际印象。然而现实再次证明:华盛顿的意志,并不等于盟友的立场。

再从韩国本土政治考量看,6月3日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任何与美国达成的贸协都可能被反对派解读为“跪美”“外交出卖”。韩政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冒着选情失控的风险,去成全华盛顿的“政治需求”。更何况,当前韩国内部对于继续在“美中之间走钢丝”的疲劳感已逐步加剧,韩国产业界对于被强行纳入美国对华限制体系的不满亦在发酵。



这一切,贝森特不会不知道,只是他不在乎。对特朗普政府而言,一切都要为连任与政治宣传服务,不论盟友感受如何。这种短视、操控、缺乏外交分寸的做法,长远来看将严重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可信度与领导力。

而对于韩国来说,这次“急速否认”不只是一次外交澄清,更是对本国政治主权与外交独立性的坚守。当今时代,真正的盟友关系不是谁强谁弱、谁主谁从,而是相互尊重、彼此配合。而美国显然还没学会这门课。

这场外交风波虽小,但意义重大。它提醒所有国家:在与美国打交道时,必须牢牢把握自己的立场与节奏,不能被华盛顿的“议程操控”牵着鼻子走。更要看清一点,所谓“美式合作”,有时不过是一场只对美国有利的政治秀罢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