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特朗普在白宫高呼“美国优先”,他可能没意识到,这四个字正在让美国的科技版图出现前所未有的裂痕。4月2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欧盟正准备对愿意离开美国的科研人员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以吸引他们移居欧洲。这一举措,不仅是欧洲抢人,更是对特朗普政府反科学政策的当头一棒。



这一计划名为“选择欧洲”,不仅有象征意义,更有现实分量:这是欧盟摆明立场,要从美国“手中”接管全球科研领军地位。而这一“接盘”,正是在特朗普政府持续打压科研自由、削减科研预算的背景下展开的。

冯德莱恩在欧洲人民党会议上的讲话毫不遮掩:“在我们的大学,讨论受到欢迎,科学与研究的自由受到尊重。”这句听似温和的陈述,实则是对美国科研环境的直击。从气候变化到太空探索,从基础科研到生物医药,特朗普政府将“意识形态净化”渗入科研体系,借口“打击反犹”“清理左翼思想”,对高校与研究机构动刀。科研预算被砍、政策审批趋严、行政干预加剧……《自然》杂志在3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1600多名在美科研人员中,75%表示“正在考虑离开美国”,年轻科研人员的比例更高。这不是警告,这是逃离。

而欧洲,闻声而动。欧盟不仅放话,还准备真金白银,制定专项预算资助博士生与博士后赴欧研究。法国也将在近期公布本国版本的引才计划,加拿大、新加坡等国更是早已布局“美式科研难民”通道。这不仅是对人才的争夺,更是对技术主导权的暗战。



这场人才迁徙,不同于冷战时期的间谍争夺或商业跳槽,它是一场被特朗普政府亲手制造的“脑力驱逐”。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人才是国家竞争的最核心资源。然而,在特朗普眼中,科学自由不过是政治对手的遮羞布,科研独立不过是“深层政府”的变种。他要的,是完全听命的“科学工具人”,是为政治服务的技术机器。

然而,真正的科学精神,怎会在铁腕之下生根?科学需要讨论,需要质疑,需要无拘无束的思想碰撞。特朗普政府想要压制这些“多元声音”,结果只是亲手把一代又一代年轻学者推向海外。

这样的人才外流并不意味着美国短期科研产出会立刻崩盘,恰恰相反,这种危机是“温水煮青蛙”。几年后,当这些被赶走的科研人员在巴黎、柏林、多伦多建起实验室、发表重大成果,而美国本土却陷入“学术空心化”的衰退时,代价将无法挽回。

更深远的影响,是美国在全球科技伦理、技术标准和产业话语权上的流失。人才的流动,意味着创新网络的重构,意味着新一轮技术高地的易主。今天欧洲吸引的是人,明天将掌握的是技术源头、国际标准、甚至产业领导权。



特朗普政府对此的回应令人发指:不是反思,而是攻击。美国保守派媒体已开始指责这些“出逃的科学家”为“不爱国者”“软弱的自由派”。但问题是,当国家不再尊重知识,不再保障科学家的自由,还能要求他们忠诚于什么?

欧盟此番出手,既是政策巧手,更是一次道义挑衅。它等于公开告诉全世界:“我们才是科学的港湾,我们欢迎被美国排挤的天才。”这是一次软实力的胜利,更是美国硬实力在内部崩塌的警钟。在全球科技进入AI竞赛、量子突破、气候转型的关键十年之际,美国却选择了与科学为敌。特朗普打压高校、攻击环保科学、操控预算的种种举动,已不仅仅是破坏教育系统,更是将美国的科技未来送上断头台。

当华盛顿高层依然醉心于“打压中国”“拉拢盟友搞封锁”之时,却对自家人才流失视而不见,真正的“技术脱钩”早已从美国内部开始。而欧洲、加拿大甚至亚洲国家,正悄然捡起这批被美国遗弃的“知识黄金”。

特朗普政府可以封锁中国科研机构,可以叫停对中国学生的签证,但他永远阻挡不了人才对自由的向往,阻挡不了科研对开放的需求。当“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变成“让科学家再次逃亡”的现实,美国真正伟大的根基,正在迅速崩塌。

未来的技术世界版图,或许会这样标注:曾属于美国的创新,如今正在欧洲重生。不是因为欧洲变强了,而是因为美国自己把它丢掉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