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广西连绵的群山之间,一条奔南向海的运河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中交二航局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施工现场,塔吊林立、长臂挥舞,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运输车辆穿梭其中……负责这项世纪工程建设的正是刚刚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的中交二航局项目负责人——黄海波。
黄海波,201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同年6月进入中交二航局工作。参加工作13年以来,他先后参建了山东青荣铁路、浙江杭黄铁路、贵州荔榕高速、广西南天高速、广西天峨项目群、广西平陆运河马道枢纽等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从东南沿海到西部深山,从技术到生产,从施工员到项目负责人,他始终扎根在体量大、风险高、工期紧的项目一线,不断地适应新环境,不断地挑战新困难,把“专业”“能力”和“情怀”作为毕生的追求。
在项目一线,他以专业立身,以能力筑基,以情怀致远,三者并重,毕生求索,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身经百战的项目负责人。他说:“行天下、为天下行。我们是工程建设者,也是央企员工!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南征北战,踏遍万里河山,丰富了自身、支撑了家庭、帮扶了人民、改造了环境、建设了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
回想起刚上班时,黄海波被分配到山东青荣城际铁路项目做了一名技术员。他所学专业为水工,干铁路只能当起“学徒工”。
但勤学好思的他在刚对桩基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流程熟悉之后,就有了自己的“独创”——《关键工序交接现场质量卡控表》,不仅在项目全线推广,也伴随黄海波“服役”了多个项目。
2015年1月,黄海波来到了被誉为“隧道施工百科全书”的杭黄铁路桐庐隧道。桐庐隧道拥有复杂地质条件,并且穿越高速公路、古树园、卵石土层、水塘等,开挖方式极其多样,可谓是五花八门,活生生一锅“大杂烩”。
作为隧道技术负责人,他坚持所有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都自己写。白天在隧洞里指挥施工,晚上挑灯夜战写方案,经常通宵达旦。“那段岁月真够折磨人!如何把隧道干好,成了我那会顶天大的事。”桐庐隧道圆满收官后,他被人戏称为“专业打洞人”,此后,他陆续获得20余条隧道的建设“指挥权”。
2016年8月,他单骑走西南,在贵州荔榕高速项目担任生产副经理。该项目地处原始森林,荒无人烟,环境极其险恶。项目的桥隧比更是高达97%。他遇河涉河、临山跃山,徒步探寻施工便道最优路线。在项目最艰难时,他只身立状:“如果关键节点有拖延,我引咎辞职!”他带领大家吃住在现场,头发几乎长到齐肩,项目上人人都称他为爱吃苦的“野人”,业主却认为他是一员猛将,保住了关键节点,助力榕江如期连通了5个最贫困乡镇。
当2022年的秋风吹过北部湾,黄海波迎来了他工程生涯的高光时刻——建设平陆运河先导1标项目。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大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对广西及西南地区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他作为第一批进场的“开河先锋”,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不负历史、不负人民,并喊出那句后来风靡大运河的口号:“一入运河门,从此断红尘。”
想要迎接特殊的“高光”,必要历经无法想象的艰难。当时距离雨季到来还有一个月时间,188米的高边坡还未修建完成,这将直接影响项目生产建设安全。
他将要进行的是一场与时间竞速的工程会战,每一道工序都关系着百年大计的安全根基,每一次决策都牵动着企业的信誉命脉。无论现场状况多么繁杂纷扰,他始终坚持“理念-实践-理念-实践”的循环,运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面对边坡难题,他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借鉴隧道施工组织方式,打破传统的平面施工布置,实施多断面同步施工作业。创新性地将现场70多台机械设备、施工车辆和350多名作业人员有序安排在一个“3D格子空间”中,每名施工人员按照设计好的合理步距,自主有序地移动到目标格进行作业。
“这种施工组织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形成断面同步施工作业、不同工序流水作业和小班组24小时循环作业的立体施工状态。”黄海波振奋地说。那时的马道枢纽,漫山遍野的“人机料”,却又严格遵循步距,井井有条。在18级边坡全部完成时,雨季恰好来临,用时恰好一个月!
马道枢纽是平陆运河第一梯级枢纽,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他带领一线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数字化建造攻关,形成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关键技术,通过建设数字孪生智慧工地,打造混凝土云工厂和钢筋云工厂,实现厂场一体化智能建造,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水运工程高水平建造。
在他的带领下,马道枢纽项目两千余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创造了一天完成预冷混凝土浇筑超1.6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眼下,在广西,一幅通江达海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黄海波心系家国建设,对肩上的重担问心无愧,他曾对远方的妻子说:“我们干的是对历史、对人民有意义的伟大事业,待到水到渠成日,与君共赴山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