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之间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原本规划得非常顺利,却在蒙古国这里遇到了阻碍。
蒙古国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迟迟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导致项目无法启动。
而哈萨克斯坦这边却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表达合作意愿。
普京对此也感到十分不满,毕竟这条管道对中俄两国都意义重大。
中国方面也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最后关头的变故:过境费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起初,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通过蒙古是最优选择。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气田出发,一路向南穿过蒙古,直接连接到中国华北地区,这条线路不仅距离最短,全程约950公里,而且地势平坦,地质条件稳定。
无需翻山越岭,工程难度低,投资成本也能大大减少,怎么看都是最佳方案。
对于蒙古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什么都不用做,仅仅凭借“过境”就能获得每年数亿美元的收入,同时还能带动国内基础设施升级,比如铁路、电网等,完全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然而就在项目即将敲定之际,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在谈判桌上,蒙古开始狮子大开口,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过境费用,而是要求每年20至30亿美元的高额过境费。
不仅如此,还附加了一系列条件,例如希望俄方出资修建铁路、建设工厂,并提供技术转让。
这种态度让谈判气氛变得异常紧张,俄罗斯方面的表情也开始变得严肃。
这样的要价对中俄双方来说无疑是极其不合理的。
俄罗斯正因乌克兰战争遭受制裁,欧洲市场几乎完全封闭,急需开拓东方市场以弥补损失。
此时蒙古趁机抬高价格,显然让人难以接受。
不过,这天价过境费可能只是压垮合作的最后一击。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对蒙古的信任已经逐渐减弱。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大棋盘上,没有人愿意将关键命脉交给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邻居。
“第三邻国”战略的代价
蒙古夹在中俄两大强国之间。
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多年来一直推行所谓的“第三邻国”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在中俄之外再寻找几个可靠的盟友作为后盾,如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尽量做到谁都不得罪,维持平衡。
理论上这种策略并无问题。
但问题是,如果掌握不好平衡的艺术,很容易从“多边外交”变成“左右摇摆”,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命脉的重大项目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担忧。
近年来,蒙古与美国的关系日益密切,似乎有意偏向“第三邻国”。
2024年8月,蒙古总统呼日勒苏赫在接待美国高官时公开表示,蒙古高度重视与美国的关系,愿意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布林肯与呼日勒苏赫
甚至美蒙两国还提出了“第三邻国”的新概念,硬是把远隔万里的美国拉近成为安全伙伴。
这种姿态自然引起了中俄的警惕。
随着中美竞争加剧,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在此背景下,美国在中俄周边的战略意图愈发明显。
如果蒙古在此时表现出过于明显的亲美倾向,中俄自然会提高警惕。
更何况,外界一度传言美国计划在蒙古建立军事基地,尽管蒙古官方随后予以否认,但这一消息还是引发了广泛讨论。
对于中俄而言,这绝非小事,而是触及国家安全底线的大事。
要知道,能源管道一旦建成,其运行周期往往长达几十年,输送的是国家命脉,承载的是战略意义。
若将如此重要的设施交给一个政治立场随时可能变化的国家管理,中俄必然寝食难安。
欧洲的“北溪”管道事件便是前车之鉴。
哈萨克斯坦的“接棒”:务实外交创造机会
就在这时,哈萨克斯坦迅速抓住机会,填补了空缺,成为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的潜在合作伙伴。
哈萨克斯坦本身便是中亚地区知名的能源大国,天然气储量丰富,油气管网布局完善,这些基础条件一展现出来,中俄便觉得很有潜力。
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一贯采取低调务实的外交策略,不像某些邻居那样动不动就提出各种苛刻条件。
它与中俄的外交关系也非常稳固,三方同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核心成员,同时哈萨克斯坦还与俄罗斯共同参与“欧亚经济联盟”。
在众多国际议题上立场相近,语言相通,合作频繁,彼此之间互信程度较高。
面对这样的机遇,哈萨克斯坦自然不会错过。
能源部长萨特卡利耶夫公开表态支持该项目,并主动提出希望通过这条管道为本国北部地区供应天然气。
萨特卡利耶夫
该地区冬季寒冷异常,早就期待能够早日享受到温暖的暖气。
根据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透露,管道每年计划输气450亿立方米,其中100亿立方米可能分配给哈萨克斯坦使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摆在眼前。
对哈萨克斯坦而言,这是三全其美的好事:既能稳定获取过境费,又能解决自身能源短缺问题,还能进一步加强与中俄的合作关系,在区域博弈中提升话语权。
当然,将管道改道至哈萨克斯坦并非易事,挑战依然存在。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昂贵、耗时、复杂!
首要难题是成本激增。
原本经过蒙古的线路短小精悍,地形便利,现在转向哈萨克斯坦,则需要绕一大圈,不仅路程加长,还可能穿越中亚的一些山区。
这样一来,地质勘探、线路设计以及管道铺设的难度都将大幅增加,资金投入也会成倍增长。
其次,工期将被延迟。
这不是简单换个方向就能立刻开工的事情,需要重新进行可行性研究,走审批流程,签订合同,进行技术对接等一系列程序,最后才能真正动工。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通气时间必然会推迟。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管网对接。
虽然哈萨克斯坦现有的管道系统较为完善,但要承受每年450亿立方米的流量,现有设施恐怕难以胜任,必须新建或升级改造大量设备,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中俄两国最终还是决定选择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在2024年12月底宣布,“俄罗斯已经开启了经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虽然补充说“可行性论证和谈判正在进行中”,但方向已经明确。
参考信源
上观新闻2024-12-26——俄副总理:已启动输华新天然气管道项目
财经头条2025-04-19——否决俄罗斯方案,绕过蒙古,中俄天然气管道直通方案曝光!